6月19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召开了关于“限产保价”会议。据显示,光伏三季度将迎来更大幅度的减产,开工比例预计环比下降10%至15%左右。
与此同时,将同步落地关于“低于成本销售“的严控政策——第三方专项审计组将全面启动审计,深挖低价倾销证据,对违规企业采取多样化措施;“以次充好”的销售行为也将面临整顿。
据了解,本次减产的重点在于降低过剩产能,减少企业因低价倾销而带来的恶性竞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系列措施反映了光伏行业面临的严峻形势。经过此前两轮“抢装潮”后,当前光伏装机的需求已被透支,三季度的市场压力进一步加大,企业利润空间持续压缩。多家光伏龙头企业在今年第一季度的财报中披露了严重的亏损,产能与市场需求的错配成为目前最为突出的矛盾。
此外,中国光伏行业长期以来深陷“内卷”困境。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产能,导致整体行业供给过剩,价格也因此陷入恶性竞争的局面。即使光伏行业协会此前已多次通过座谈会、倡议等方式呼吁企业自律,限制产能扩张,但效果依然有限。
随着产能的严重过剩,企业的生存压力加剧,甚至出现了大规模的亏损。2024年以来,多家光伏企业已亏损数十亿元,行业的利润空间持续压缩,市场的健康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调控显得尤为必要。在今年5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已提出加强“内卷式”竞争的整治措施。具体包括优化产业布局,遏制落后产能的无序扩张,并推动光伏行业的兼并重组,淘汰低效产能。同时,政府层面的强力调控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助力行业走出困境,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加速。
并且早在2024年10月,中国光伏协会还组织召开了反内卷、防恶性竞争的行业自律闭门会议。
最后,倘若相关减产政策落实下来,随着减产力度的加大,预计三季度光伏开工率将有所下降,企业面临的压力也将更加严峻。未来,光伏行业如何在供需失衡与产能过剩中找到平衡,仍将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玻璃工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