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的“反内卷”,知易行难,道阻且长。
“反内卷”三个字的背后,凝聚着整个行业对挣脱产能过剩,低价竞争困局的深切渴望。然而破局之路,远比想象中更为崎岖。
2025年11月12日,某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光伏行业“反内卷”对策研究的竞争性磋商公告,预算30万元。要求意向申请人于11月23日前提交响应文件。
出乎意料的是,仅仅一周后的11月18日,该项目便宣告终止。据该省成套招标代理有限公司发布的终止公告显示,终止原因是“项目有重大变故”。
这项旨在为光伏行业寻找出路的招标研究,尚未落地,便告夭折。一个反内卷的课题,自己却先被卷没了,这又何尝不是当前光伏困境最真实的写照。
一、首个“反内卷”对策研究,瞄准“产能压减”
窥一隅而见全貌。此次光伏“反内卷”对策研究招标,虽由地方一省份提出,但研究内容直面光伏产业的普遍性问题,使得这一地方性探索具备了全国范围的参考意义。
根据公告,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面向全社会招标对策,主要有三方面考量,而这三方面也是全国光伏产业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首先,是中央有要求,地方需落实。从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中央财经委会议,光伏产业座谈会,高密度的集中会议多次强调将光伏行业列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的重点关注对象,光伏反内卷持续提级升格。
如何将中央提出的“依法依规,综合治理低价无序竞争”的要求,转化为符合地方实际的具体执行方案,各个省份亟待破解。
其次,是现实有压力,困境非孤例。该省指出的“阶段性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低”、“企业盈利下滑”、“增产不增收”等问题,其实是近年来全国光伏产业的一个缩影。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我国光伏组件总产能达1156.5GW,而全球市场的年需求仅为584GW左右。多晶硅产能超250吨/年,实际产量却只有120万吨,产能利用率不足50%。
电池片、组件等各个环节产能利用率普遍在低位区间徘徊,价格持续承压,企业利润被严重挤压,推动光伏从规模竞争走向价值竞争,已成为整个行业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
此外,是外部有关口,挑战趋一致。公告指出,目前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加剧,碳足迹、碳溯源等要求正逐步成为海外市场准入门槛。这不是针对某一省份的挑战,而是要求所有光伏出海企业主动适应规则,突破桎梏。
在此背景下,今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旨在积极推动碳市场建设与国际标准接轨,帮助新能源企业跨越贸易壁垒,维护出海核心利益。
与此同时,全球能源转型不断加速,新一轮技术迭代倒逼中国光伏行业必须在更高标准上参与国际竞争。
在此基础上,本次研究招标核心要求是提出光伏产能压减方案。
根据招标要求,研究需“遵照国家要求,基于对行业态势和产业现状的研判,提出切实可行的光伏产能压减方案,明确分年度压减任务和各地市压减情况”。这意味着,研究不能停留在宏观建议,必须要拿出切实可行的约束性指标。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精准切中行业痛点的研究招标,为何刚刚启动便匆匆叫停?
二、出师未捷身先死,“反内卷”该怎么“反”?
招标突然终止,或许答案早已写在公告本身。
首先,招标公告细节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一定落差。一方面是三十万元的项目预算捉襟见肘,另一方面是涉及数千亿产值和数百万就业的光伏产业,要在短时间内将一个资本密集度高,产业链长的产业深层症结研究透彻,并开出药方,其难度不言而喻。
当研究资源与问题规模不匹配,研究便很难支撑起足够扎实的调研与论证,其成果的可行性与说服力也容易受到质疑。
其次,研究内容可能简化了产能问题的复杂性。事实上“产能过剩”这个词并不新鲜,也不独属于光伏产业,早在十年前中央工作经济会议上就提出过“退出落后产能”。
演变至今,将光伏行业困境统统装入“产能过剩”这个筐,可能是各方最容易达成的共识。但问题是,该如何解决呢?
招标内容将“产能压减”作为核心方向,带有较强的计划色彩。然而当前行业困境的根源,更多源于市场秩序不健全、退出机制缺失等系统性问题。终止研究或许反映出有关部门已意识到,仅靠行政手段分配压减指标,难以从根本上建立健康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另一方面,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步伐不断加快,无论是习总书记在今年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的,到2035年中国风光发电总装机量突破36亿千瓦,还是李强总理在11月上合组织理事会上提出未来5年新增“千万千瓦光伏”项目,都传递出国家层面对推动新能源产业的信号。
那么,既要强调治理光伏“内卷”,又要保障新能源供给安全,如何在不影响能源转型大局的前提下推进结构性调整,仍需更高层面的机制设计与政策协同。
此外,光伏产能压减进程缓慢,关键在于牵扯到了各方深层次的利益。比如落后产能的界定标准和执行路径就尚未形成广泛认可的解决方案,谁的产能该被定义为“落后”?又由谁来承担减压的成本?若只是提出压减任务,实际上难以触及问题的根本。
更为关键的是,光伏作为战略新兴产业,能为地方带来可观的税收和大量就业岗位。产能压减的直接后果就是部分光伏企业停产,员工失业,地方税收下滑,进而牵动地方经济与社会稳定。
正因如此,我们屡屡看到陷入困境的光伏产业往往由地方国资接手托底,这背后的干系不仅仅是终止一个项目,倒闭一家企业而已。期望地方政府配合淘汰本地的落后产能,无疑将面临现实的重重阻力。
三、政策能否落地,关键在于行业自律
自上而下的政策调控固然重要,但解决“内卷”最终仍需依靠行业的内生动力与自律意识。政策的有效性,终究要落在企业是否愿意执行,能否形成共识上。
在前不久落幕的第八届中国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上,行业共同发布了《“破除内卷式竞争,筑牢全球能源安全基石”成都宣言》,呼吁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共赢,建立公平交易机制,保障各环节合理利益回报。推动建立行业标准和准入门槛,让缺乏核心技术、依赖低价竞争的产能有序退出市场。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在接受采访时,对近期业界关注的硅料收储事件做出了回应。他表示,全球95%以上多晶硅产能在中国,80%以上产能集中在5家中国企业,他对大家形成共识保持信心。
此前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也表示,已有十余家硅料头部企业签字,搭建联合体,整合硅料产能。
这表明,光伏企业加强行业自律正一步步走向实质行动。
此次光伏“反内卷”研究对策招标终止,恰恰说明各方对治理光伏“内卷”的认知正趋于成熟,破解行业困局没有既定的简单答案,既不能依靠行政指令强制压减产能,也无法单凭市场自发调节实现有序退出。
招标虽已终止,但留给行业的思考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