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玻璃是太阳能组件的关键配套材料
光伏玻璃,又称“太阳能玻璃”,是太阳能电池组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作用是保护电池片,并保障阳光最大限度透过。其分类维度明确:按应用的电池技术可分为晶硅用、薄膜用;按产品结构可分为单玻、双玻;按功能特性可分为超白、镀膜等类型。其中的碲化镉薄膜发电玻璃,就是典型的薄膜电池基板玻璃的一种。
2024年中国超白压花光伏玻璃约2872万吨,2025年预计持续增长
1.产量:全球绝对主力,2025年预计持续增长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玻璃生产国,产量约占全球90%。据中商产业研究院《2025-2030年中国光伏玻璃行业深度研究及发展前景投资预测分析报告》,2024年国内超白压花光伏玻璃产量约2872万吨,同比增长15.9%;该机构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超白压花光伏玻璃产量将达到3274.1万吨。
2.产能:“反内卷”推动供需改善
在政策导向下,行业企业通过主动减产、优化产能结构加速产能出清。据上述中商产业研究院报告,2024年中国光伏玻璃新增产能18400t/d,复产产能1350t/d,当年冷修停产产能22890t/d。截至2024年12月底,已投产产能为152窑604线,总产能120870t/d;其中在产窑炉102座、457条线,在产产能95190t/d,在产产能同比减少5.1%。
3.产能利用率:2025年预计触底回升
中国光伏玻璃产能利用率当前处于周期性低位,2024年为78.8%,主要因前期产能快速扩张导致供应过剩。为应对此局面,企业正通过主动减产、产能出清重塑供需平衡。预计2025年,在集体减产计划与全球装机需求增长推动下,产能利用率将触底回升,进入缓慢复苏通道,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利用率将达到80%。
4.竞争格局:资本技术密集,头部集中度高
光伏玻璃制造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报告,2024年中国光伏玻璃行业市场集中度稳步提升,产能前五位企业(信义玻璃、福莱特、南玻集团、旗滨集团、中建材)产能合计占比达66.6%。
而其中,中建材在玻璃新材料领域成果显著:截至2021年拥有全球唯一全流程化30微米柔性玻璃生产能力;自主建成全球单体规模最大全氧燃烧光伏玻璃生产线、国内首条轻薄高透光伏玻璃智能生产线;成功下线世界首块大面积碲化镉发电玻璃(1200mm*1600mm),铜铟镓硒发电玻璃光电转换率再创世界纪录;建设世界单体规模最大薄膜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示范项目并实现多场景应用,助力国家“双碳”战略目标。
中国光伏玻璃行业发展前景
1.产能规模与集群优势显著
中国光伏玻璃形成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产业集群。头部企业如信义光能、福莱特通过千吨级窑炉、垂直整合(石英砂自供、海外建厂)实现规模效应,单位成本优化明显。安徽、浙江等地集聚从原片生产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资源,物流与供应链效率领先,可支撑全球市场需求。
2.技术创新与迭代能力突出
中国在光伏玻璃薄型化、高透光率、镀膜技术等核心领域持续突破:2.0mm玻璃市占率从2021年40.4%提升至2023年67%,1.6mm超薄玻璃量产良率突破92%;AR抗反射膜使透光率提升至94%,纳米涂层技术将组件寿命延长至25年以上。同时,AI质控、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于生产流程,窑炉余热回收、废玻璃循环利用推动碳中和,技术壁垒巩固全球领先地位。
3.政策支持与市场协同发力
中国“双碳”目标及能源转型政策驱动光伏玻璃需求增长:2021年起光伏压延玻璃可不制定产能置换方案(产能置换政策松绑),河南要求氮氧化物排放低于100mg/m³(环保标准提升),国家节能降碳专项资金提供支持(零碳园区补贴),形成政策合力。地方层面,合肥屋顶光伏项目补贴8元/㎡,嘉兴推动屋顶光伏覆盖率达35%(分布式光伏推广);同时BIPV、海上光伏等新兴场景拓展市场空间,政策与市场协同效应显著。
长期来看,国家政策支持、技术进步、成本下降、应用场景多元化推动光伏行业持续增长,光伏发电在能源结构中占比逐步提升。作为重要配套材料,中国光伏玻璃凭借产能规模、技术创新、政策协同优势,市场前景依然广阔,2025年将在产能利用率复苏、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
玻璃工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