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中国光伏产业,正站在分水岭上。曾经如脱缰野马般的“内卷式”价格战,在政策密集而精准的干预下,戛然而止,全产业链价格普涨。中国光伏,这家中国最具全球竞争力的产业旗舰,正在国内治理与全球拓展的双重奏鸣中,寻找新的平衡与未来。
一政策“铁拳”治理无序,价格战宣告终结
2025年下半年,中国光伏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治理风暴。这场风暴并非空穴来风,其背景是2023年以来全产业链价格的“雪崩式”下跌——组件价格从每瓦1.8元人民币跌至0.6元出头,跌幅超过60%,整个行业在亏损边缘挣扎,创新与质量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10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治理价格无序竞争 维护良好市场价格秩序的公告》。这份公告清晰地划出了红线:价格竞争可以,但无序竞争不行。 它构建了一套“事前引导-事中干预-事后监管”的全链条治理体系:行业协会在重点行业调研评估“行业平均成本”,为“合理定价”提供科学参考,直指低于成本价的恶性竞争。对涉嫌企业进行“提醒告诫”,要求其严守价格底线。对屡教不改者开展成本调查、价格监督检查,并依法查处,同时祭出“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的利剑。这并非孤立的政策。从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防止“内卷式”竞争,到工信部召开光伏座谈会直言治理“低价无序竞争”,再到10月15日新版《反不正当竞争法》正式施行,一套治理“内卷”的组合拳已然成型。
政策的强力干预,迅速在市场中产生了化学反应。2025年第三季度,光伏产业链迎来了久违的涨价。分析此轮涨价,离不开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多晶硅产能整合与减产,在政策引导和持续亏损压力下,产能利用率下降,供需关系得到初步修复。全产业链主动调整,头部组件厂商开工率降至55%-60%,P型落后产线加速淘汰,供给端得以优化。出口退税政策预期,第四季度起,中国预计取消光伏组件9%的增值税出口退税。这意味着,光伏行业正迎来从“价格战”到“价值战”的根本性转变,一个以技术创新、质量可靠和综合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时代正在开启。
二机制革新:为“绿电”价值构建新舞台
除了直接治理乱象,国家层面更在顶层设计上为光伏等新能源的健康发展构建长效机制。
5月21日发布的《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了以“绿色电力直供+市场交易+绿证认证”为核心的新型能源消费机制。这不仅是落实“双碳”目标的关键支点,更是通过物理路径重构和市场规则设计,深度挖掘绿电的环境价值。10月1日同步落地的《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和《关于完善价格机制促进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的通知》,则旨在破除电力市场的地域壁垒,建立全国统一的结算标准,解决长期困扰行业的计量混乱、结算延迟等痛点。这为虚拟电厂、新型储能等多元化主体扫清了参与障碍,旨在构建一个与现代电力市场相匹配的“精准价值兑现体系”。
这些政策共同指向一个目标:让光伏发电不再仅仅是“便宜”的能源,而是其绿色价值、系统价值和可靠价值都能在市场中得到充分体现的“优质”能源。
三出海远征:是“能力溢出”而非“产能输出”
在10月4日央视《对话》栏目中,行业领袖们对“出海是否为躲内卷”及“输出过剩产能”的质疑,给出了格局宏大的回应。
关于出海动机,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指出:“光伏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为出海而生。”他强调,出海的根本动力在于全球客户对绿色、经济电力的需求,以及中国产品强大的竞争力。“我们不可能出海一个客户不需要的东西。”
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则将愿景定义为“星辰大海”:“我们出海不是为了躲避内卷……我们帮助全球大部分国家在碳中和的约束下打破瓶颈,开创更有竞争力的能源系统,这其实是中国能源企业帮助全球实现新繁荣的有效途径。”
针对“输出过剩产能”的论调,钟宝申回应得理直气壮:“现在非洲、中东、南美很多地区没有电……通过中国方案让他们吃到清洁的水,解决饥荒问题,获得教育和信息。站到这些民众的立场上来说,他们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
张雷则深刻指出:“全世界的贫困主要来自于能源贫困……中国输出的并不是过剩产能,中国输出的是这些国家发展经济的希望。”
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秦海岩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新能源走出去最大价值是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找到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过去的发展路径。”这意味着,中国新能源出海,提供的不仅产品,更是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案。
当前的光伏产业,正处在国内深度治理与全球市场拓展的双重叙事之中。短期的涨价潮能否演变为稳健的价值回归,最终仍需市场供需的检验。
长期来看,中国光伏行业必须完成从成本优势驱动,向技术、品牌、价值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转型。国内严控“内卷”为行业创造了休养生息、专注创新的窗口期;而出海远征则要求企业具备更强的全球化运营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应对地缘政治风险的智慧。
这场深刻的价值重构,不仅仅关乎一个产业的盈亏,更关乎中国能否在全球绿色能源革命中持续引领。正如张雷所言,中国新能源正处于一个“开创的世纪”,它承载着推动全球迈向更普惠、更具韧性能源未来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