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重政策规划引导下,光伏治沙工程已超越单一能源开发范畴,成为集生态治理与能源转型于一体的国家战略实践。而如何让光伏系统在“飞沙走石”的严苛条件下实现高可靠、高效率运行,已成为行业亟待破解的课题。对此,北极星调研了参与“沙戈荒”项目的晶澳科技、天合光能、正泰新能、一道新能及华晟新能源,探寻光伏组件、支架在极端环境中的“生存法则”与创新路径。
一、极端考验下,组件“主动清洁+防御”
经调研,上述企业的组件及支架产品,在库布齐、乌兰布和、古尔班通古特、敦煌等沙戈荒基地以及光伏治沙工程中应用。

从组件规格来看,参与沙戈荒项目组件的转换效率基本在23.2%及以上,效率最高的是正泰新能组件ASTRO N7 2.0组件,效率为24.1%;功率方面,66版型最高功率是天合光能至尊N型组件,达到740W;组件首年衰减不高于1%,历年衰减在0.3%~0.4%,各企业相当;质保方面,产品材料质保在15年,线性功率质保30年。

调研企业普遍认为,“沙戈荒”环境组件面临高紫外线辐射、风沙侵蚀、高低温循环可靠性问题(即 UVID 性能挑战)与高机械荷载等威胁。应对上述痛点,天合光能主推700W+大版型组件,重点强化其抗热循环、高载荷性能及抗 UVID 表现,实现在严苛环境可靠运行。同时,85%±5%的高双面率适配沙戈荒高反射场景,可充分发挥功率和效率优势, 并在BOS(系统平衡成本)和 LCOE(度电成本)控制上优势显著。
针对风沙侵蚀痛点,企业多选择“主动自洁+防护”的技术路线:如正泰新能 ASTRO N7 2.0组件可搭载高强耐磨边框及自清洁玻璃,通过物理强化构建起抵御风沙的“第一道防线”;晶澳“漠蓝系列”组件则借助纳米结构涂层技术实现“主动防御”,风沙吹过即可带走表面浮尘,不仅使透光率衰减比常规玻璃降低32%以上,更将膜层寿命延长3~5年;一道新能的创新更具巧思,其采用对称式双层3.2mm钢化玻璃与高强度钢边框,配合短边无A面设计与排沙路径优化,让沙尘可自然滑落,直接将清洁周期从每月1次延长至每季度1次,运维成本降低60%。
强紫外线辐射是组件衰减的“隐形杀手”,长期照射会导致胶膜老化、电池效率下降。正泰新能ASTRO N7 2.0通过创新电池薄膜沉积技术叠加高可靠胶膜封装,显著增强组件的紫外线耐受度;一道新能则充分发挥N型TOPCon电池的天然优势——规避硼氧复合体引发的光致衰减,将首年衰减率控制在≤1%,年均衰减≤0.4%;同时,其通过优化钝化层氧化铝厚度与氮化硅折射率增强电池结构稳定性,并在封装端采用光转材料将短波紫外光转化为无损蓝光,配合高透光、高耐候胶膜形成“电池—封装”双重防护体系。
剧烈温差产生的热应力会导致组件边框腐蚀、胶膜开裂,是北方沙漠地区的典型隐患。一道新能的沙漠组件边框采用锌铝镁镀层技术,切口可自动形成致密氧化层,抗腐蚀性较传统工艺提升50%。胶膜则选用-40℃耐低温材料,从根本上避免热胀冷缩引发的开裂问题。更具创新性的是,其通过80%双面率设计充分利用沙地反射光,使组件工作温度降低5-8℃,从源头减少热应力影响,实现了“被动防护”与“主动控温”的结合。
晶澳科技漠蓝系列组件同样具备抗高温特性,温度系数优化至-0.28%/℃,在高温环境下仍保持优异的发电性能。应对高载荷,晶澳科技漠蓝组件通过钢边框增强载荷能力,其正面承受6000Pa、背面4000Pa的载荷,相较常规组件提升超过60%。
在“沙戈荒”场景中,异质结组件充分发挥优势。以华晟异质结组件为例,其-0.24%/℃的超优温度系数,在夏季荒漠平均地表温度70℃的环境下,具备更稳定的发电性能;此外,异质结组件近乎100%的超高双面率,对戈壁/沙漠的砂砾地表反射更高效,可捕获更多反射光。另外,异质结优异的弱光响应机制,使得组件在晨昏时段、沙尘天气下,比普通组件能够输出更高的电力。
二、支架聚焦“地形适配”与“效率升级”
如果说组件是“心脏”,支架便是支撑阵列的“骨骼”,其结构稳定性与地形适配性直接影响电站的安全性与经济性。天合光能认为,应采用“组件综合效率与综合发电”评价指标进行组件选型,并深度研究跟踪支架系统综合价值以提升投资收益率。
天合光能的跟踪支架在沙戈荒大基地一体化解决方案中至关重要。跟踪支架可延长早晚高电价时段的发电时长,天合光能自研SuperTrack智合跟踪算法通过融合AI、大数据及自研算法,精准匹配电价曲线,较行业天文算法发电增益2~3%,实现电价收益与发电效率的双向增值。针对沙尘易卡滞机械结构的问题,其跟踪支架采用防沙漏沙轴承系统,关键部件选用高分子聚乙烯(POM)材料,在-40℃至70℃的极端温差下仍能保持高耐磨与抗紫外性能,设计寿命达25年。在基础与防护层面,通过优化桩基础增强侧向摩擦,并采用复合防护体系阻隔水分与腐蚀介质,显著提升抗风化能力;专利球形轴承技术更可灵活适应地形起伏与基础偏差,既降低安装风险,又减少风沙卡轴概率。据悉,这一方案已在龙源敦煌沙戈荒大基地项目中落地,天合光能独家供货的120MW跟踪支架自2023年底并网以来,保持稳定运营。
一道新能推出的“组件+支架”一体化解决方案,精准切中了沙漠地形起伏的痛点。其“随形”大跨距柔性支架通过双向预应力索结构实现千米级跨距悬空部署,无需削坡即可适应60°以上陡坡与起伏沙丘,不仅将土地利用率提升25%,更减少80%混凝土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对沙地地表的“硬质伤害”—— 这一优势在陕西榆林孟家湾 50MW光伏项目中得到充分体现,该项目中采用6MW“随形”支架与DAON系列N型双面组件,实现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协同。
针对效率提升需求,一道新能“随影” 柔性跟踪支架集成柔性驱动系统,支持组件实时追踪太阳轨迹,发电效率较传统固定支架提升10.7%。同时,其通过优化设计使钢用量减少30%、桩基数量降低50%,显著降低项目初期投资;该系统专为极端气候设计,跟踪精度误差<0.5°,故障率<0.1%,已在乌兰布和沙漠生态修复光伏项目中稳定运行。
立足当前的技术突破,上述企业认为效率提升、成本降低、生态适配是未来3~5年的核心创新方向。天合光能沙戈荒大基地解决方案凭借更高效i-TOPCon Ultra至尊N型组件,实现单位面积更高功率、更高串功率,以降低BOS成本、系统初始投资;同时凭借优异的低辐照性能带来的增发优势、搭配跟踪支架优化算法来实现高电价时段多发电以及生命周期内更多发电量,最终实现更低度电成本,带来更多的收益。
正泰新能表示,技术创新将从边框、封装材料等基础部件入手,通过规模化应用高耐候合金、长效自清洁涂层等材料,在提升可靠性的同时摊薄单位成本。
在智能化层面,两大趋势已愈发清晰:一是AI智能跟踪算法将取代传统天文算法,通过融合双面辐照模型、遮挡优化模型与实时气象数据,在复杂地形中最大化发挥双面组件优势,实现发电量3%~5%的额外增益;二是数字化运维将全面落地,通过物联网(IoT)、大数据、AI与清洗机器人技术的融合,实现电站的集中监控、智能诊断与自主运维,降低运维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