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进程与“双碳”目标协同推进的背景下,那些遍布我们身边的老旧建筑,正借助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悄然实现一场“绿色蜕变”。
2025年夏天,合肥市包河区曙光新村的屋顶光伏板随着日照自动调节角度,停车棚充电桩屏幕上实时显示“绿电占比82%”。这个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老社区,如今年发电量高达19.8万度,余电上网年收益达11万元。
在安徽,像曙光新村这样通过“光伏+微更新”实现绿色焕新的老旧社区已超1800个。它们一改往日陈旧面貌,披上高科技的“发电外衣”,成为集能源生产与消费于一体的低碳家园。
老旧小区改造历来面临诸多现实难题:基础设施老化、结构承重有限、改造成本高、居民参与意愿低等。如何在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实现绿色升级,是一大挑战。
BIPV:老旧建筑焕新的破局之术
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不同于传统“加装式”光伏(BAPV),它是将光伏组件直接作为建筑构件,与建筑结构深度融合,既实现发电功能,又不破坏建筑美学。大幅提高企业绿色用电比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碲化镉薄膜组件是BIPV应用中的亮点技术,它不仅弱光发电性能优异、稳定性强,还具有耐腐蚀、耐紫外线、重量轻等特性,其重量仅为传统晶硅组件的三分之一,极大缓解老旧建筑结构负荷的压力。
经济+环境效益双重收获
BIPV改造为社区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改造后房产溢价明显,环境效益同样惊人:单个小区年均减碳约50吨,相当于植树4000棵。若全省推广,年减排量相当于减少1.5座60MW火电站的碳排放。
与此同时,居民可全程参与改造和运维,发电数据实时可见,让低碳变得“可触摸、可感知”。
政策大力支持,BIPV从“可选项”成为“必选项”
国家层面强力推动BIPV发展。2025年起,中国所有城镇新建建筑将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明确要求提升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BIPV被列为建筑节能重点技术。《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2025年新建公共建筑、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既有建筑改造比例也将大幅提升。
地方政策同样给力:
上海虹口区对2024年并网的BIPV项目,按1500元/千瓦给予一次性补贴;
深圳特别鼓励薄膜光伏项目,2024-2025年并网项目补贴0.24元/度,并按1.2倍标准执行示范项目奖励。2026年并网的项目,补贴为0.12元/度。
五步实现老旧小区BIPV改造
前期评估:借助BIM技术模拟荷载与光照,新规要求改造前3个月完成评估;
方案设计:选用透光率20%-40%的薄膜组件,优先立面、阳台等非承重部位;
政策对接:申请地方改造补贴(如上海30%)、绿证及碳资产收益;
运维管理:成立社区光伏运维小组,配套智能监测系统实时展示数据;
居民共治:通过党建引领与科技赋能,打造低碳社区治理新模式。
如北京海淀街道小南庄社区,建成32年来通过“党建+科技+共治”实现绿色蜕变,成功入选“2025全国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随着技术成熟与成本下降,2023年中国光伏组件价格同比降低42%,BIPV系统投资回收期缩短至5-8年。预计2025年老旧小区BIPV改造项目数量将同比增长170%,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