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贵州炉碧经济开发区的贵州海生玻璃有限公司车间内,机械臂循着精准轨迹舞动,全自动生产线上,一张张厚度仅1.5毫米的超薄玻璃匀速下线,仅两张银行卡的厚度,却兼具高强度与平整度,宣告凯里玻璃产业正式迈入高端超薄制造领域。
这片“薄如蝉翼”的玻璃,承载着48.8亿元的产业布局。作为河北海生实业集团的重点投资项目,贵州海生玻璃有限公司占地1650亩,分三期推进建设。当前,一期工程成效显著:首条700吨浮法玻璃线已稳定投产,第二条线进入点火倒计时,二期项目也在紧锣密鼓规划设计中。待项目全部建成,这里将成为年产值超50亿元、提供2100个就业岗位的玻璃产业高地,为区域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玻璃厚度每减0.1毫米,都是一次技术突围。”公司副总经理王贵军的话,道出了超薄玻璃制造的难度。今年3月,公司率先实现2mm、1.8mm薄板玻璃量产,随即向1.6mm、1.5mm厚度发起冲击。
两个多月里,技术团队围绕温度控制、拉边机参数反复试验,历经数十次工艺优化,终于在5月突破瓶颈,实现1.6mm、1.5mm玻璃稳定生产,连续刷新凯里超薄玻璃纪录。而一期生产线采用的“一窑二线+宽板慢速”技术方案,融合新材料与新工艺,既降低熔窑能耗,又为超薄玻璃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智能制造车间,记者看到原料配比、熔制成型、切割包装等环节全部实现自动化。通过引进尖端设备与自主创新工艺相结合,海生玻璃建立了覆盖全流程的质量管控体系。从原料检验到成品检测,标准化作业与智能化监测确保每片玻璃都达到高端市场标准。
在生产超薄玻璃过程中,要兼顾强度、韧度和平整度,技术难度非常大,对生产技术操作是巨大挑战。“公司一方面反复试验调整生产工艺中的温度、拉边机等参数;另一方面,制定严格装箱标准,破解超薄玻璃装箱难题。”王贵军介绍。
如今,这些超薄玻璃已在市场崭露头角,广泛用于制镜、家电面板,同时广泛适配相框、银镜、光伏背板、新能源汽车、电子显示等领域。“不仅要做‘薄’,更要做‘精’。”王贵军表示,公司已形成2mm至1.5mm系列产品线,未来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差异化产品,以更高附加值、更优品质抢占市场先机。
玻璃工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