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2logohttp://www.chinaglassnet.com
1902tophttp://www.chinaglassnet.com/magazine/2023323/44970.html
首 页 专题报道 热点新闻 玻璃期刊 市场动态 统计数据 企业资讯 国际动态 玻璃专利 技术交流 标准规范 政策法规 建筑玻璃 电子玻璃
上市公司 高技术玻璃 门窗幕墙 汽车/高铁 经济资讯 辅材与设备 低碳/绿色 太阳能 建筑/房地产 知识窗 会展信息 供求信息 企业黄页 关于我们
光伏“房地产化”,地方政府跑步进场揩夺产业红利
类别:太阳能  日期:2022-8-11  来源:Mr蒋静的资本圈  点击率:3660  打印 关闭

 

光伏,成为地方政府眼中的一道光。

地方经济发展吃力,光伏行业大红大紫,坐拥光伏资源的地方政府,很自然地打起了光伏生意的脑筋。

“以产业换项目”,正在成为各个地方释放光伏项目的必要条件。

在房地产经济穷途末路的当口,同样以土地为载体的光伏,恰巧成为地方政府寻求产业突破口的新工具。

01

光伏成为“唐僧肉”

“以产业换项目”,已经成为很多地方台面上或台面下的硬性要求,甚至是必要条件。

不少地方甚至明文规定,“新能源项目必须配套产业或有补偿”,毫不含蓄。

这里就不点名了。

归根到底,光伏项目是基于土地的稀缺资源。

本公众号在4月9日曾发表《对比锂电,谁说光伏上游没有“稀缺资源”?》,其中提到:

光伏的上游资源不是硅料,而是太阳光照,掌握者是集中式电站的地方政府或者分布式光伏的屋顶业主,获取这些资源需要付出成本或代价。

其中,集中式电站资源,更是香饽饽,并成为地方政府眼中的“唐僧肉”。

这个现象,有两个时代背景。

一方面,光伏行业大红大紫,大干快上,“资产负债表”急速扩张,资源掌握者,无不追求利益最大化。

另一方面,土地财政走向末路,地方财政普遍紧张,产业、税收及招商压力山大,地方政府刚好存在产业招商的极大渴求。

两相结合,光伏变成为一道耀眼的光。

地方政府不会将手中的资源拱手白送,更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产业招商的机会,光伏成为恰当时机送上门的“唐僧肉”。

02

短期逻辑成立

光伏平价之后,度电成本继续下降,在多数地方上网及电价有保障的情况下,光伏收益率显示出了超越社会平均收益率的吸引力,尤其是能源央企跑步进场,更是加剧了这种吸引力。

本公众号在4月1日曾发表《成本向下,负担向上,光伏收益率难逃宏观局限性》,其中提到:

回归第一性原理,在目前较低宏观利率水平的背景下,社会资金充裕,优质资产稀缺,市场供需充分博弈,光伏项目很难享受超额收益,合理收益率将是正常状态,各种花式负担必然会层出不穷地冲击光伏度电成本下降带来的收益。

而政府诉求,正是花式负担的典型。

基于这个逻辑,不少地方政府已经非常专业地拿着项目的收益率模型来要价。

总之,就是运营方只能拿走合理收益,超过制造端成本的超额收益,地方政府要直接或间接地拿走,甚至全部拿走。

无论是上游制造端,还是下游运营端,都甭想染指。

在上游度电成本下降,下游项目收益率维持最低合理水平的背景下,当前阶段注定存在超额收益,这种超额收益在预期硅料及组件价格下降的背景下,更加浓厚。

既然存在超额收益,那么拥有太阳光照稀缺资源的地方政府,自然掌握了利益瓜分的话语权。

这跟房地产开发的逻辑类似。

都是土地资源开发的价值变现,虽然土地占用时间及土地品质不及房地产,但对于房地产穷途末路的地方政府而言,已经十分诱人了。

同样的套路,地方政府驾轻就熟。

03

长期难以维继

光伏超额收益,是这场利益争夺的基础。

现阶段,地方政府因为拥有稀缺土地资源,而可以作为谈判筹码,吃到“唐僧肉”。

但是,能否长期维持?

答案是很难。

光伏行业长期注定没有超额收益,既然没有超额收益,地方政府即便掌握土地资源,又何来唐僧肉可吃。

本公众号在3月19日曾发表《光伏不能一马独骋,正视局限性及电力系统关系》,其中提到:

光伏具有三大先天局限性,要最大化发挥价值,在可预期时间内都离不开火电、电网和储能的共同支撑,它们是光伏发展的重要盟友,彼此构成了可持续的新型电力系统。

光伏作为发电端,要与用电端进行市场化匹配,就要弥补稳定性、时间局限性和空间局限性,就必然在现有商业规则基础上付出更多的调峰、调频、储能等成本或代价。

这种代价,现阶段尚未充分体现在光伏成本当中。

随着这种隐性成本的显性化,光伏超额收益也将逐渐消退,地方政府可以“揩油”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

这种情况,在部分“电力现货市场交易”的试点地区已经开始显现,光伏市场化定价正在到来。

高调的光伏行业,到了不得不正视自身局限性,并为此买单的时候。

当然,光伏技术仍在不断迭代,成本还有进一步下降空间,度电成本不断下降或将最终弥补自身局限性的补偿,届时面临何种利益分配机制不得而知。

这是光伏行业迟早面对的宿命。

 



玻璃工业网
相关新闻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玻璃工业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玻璃工业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玻璃工业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友情连接
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网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聚玻网  中国环保网  中国玻璃网  中华玻璃网  玻璃英才网  中国玻璃人才网  华夏玻璃网                                                                                                                                                                                       

主办: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            承办: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玻璃信息研究中心
电话:010-65762696            E-mail:chinaglassnet@163.com
京ICP备06011358
Copyright © 2010 itibmic.com All rights reserved玻璃工业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