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催更新,因为忙于各类事情,我也无暇顾及。连续两天中午深饮,醉后酣睡,酒醒至傍晚,梳理近期行业发展脉络,站在生产经营一线,想谈谈我对玻璃市场后市的看法。
昨天总理的表态,应该给下半年的市场做了定性:不会用大规模超强刺激的手段来实现经济发展目标。这对抱有下半年强烈市场预期的投资者和经营者们来说,是一个不怎么友好的信息。好像原来四万亿之类熟悉的配方味道突然间消失了。
今年在疫情影响下,很多地区二季度的GDP已经出现明显的下滑和负增长。这种弱势疲态其实从去年四季度就已经开始显现。从去年9月份的限电开始,到今年冬奥会的停限产、二季度的疫情封控,再加上制造企业特别是燃料成本异乎寻常的高而无力解决,使得中国的制造业反复被按在政策的红线约束下反复摩擦揉搓。这就使得,我们被外人不可理解的市场经济,更加难以被人读懂。行政手段介入多了,市场也就无所适从了。所以很多人讲,我们不能用西方经济学理论来解读这几年的中国经济发展现象。
按照以往经验惯例,发展经济是保障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来看,从去年到现在,很多为了宏大叙事目标的“一刀切”做法成了主宰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对于玻璃行业来讲,大部分企业一直在苦苦支撑,不愿意停产,其实大家的共识是“弱现实、强预期”,期待着疫情后的市场爆发。另一方面,我所了解的钢铁水泥等很多行业协会号召企业限产停产,也是为了保价格。但是在地方政府层面,对协会及企业的限产停产的做法不予同意,因为在疫情之后,很多地方也在拼经济发展指标,停产限产就是跟考核指标作对。所以,我所了解的,很多企业即使亏损,也不敢停产,只能苦苦支撑。
但从昨天总理的表态来看,我深感ZF层面的预期也已经降低,5.5的目标今年是实现不了了。所以,玻璃行业企业现在只能做好自保的准备。对于没有多少抗风险能力的企业,或者没有经历过1992年——2015年几轮玻璃行业发展周期的企业,还是及早洗洗睡吧。
我在年初跟很多证券公司讲,今年是玻璃行业最后一个旺季。但没想到的是,疫情所造成的的次生灾害如此严重。我去年九月份就对“限电”一刀切的做法表示过强烈愤慨,但在强大宏伟愿景目标下,作为工艺特点决定的玻璃制造企业只能义无反顾默默承受这一切,这是站在维护ZY的高度上。同样,今年的疫情,民生为本的理念,民生健康与民生生活成了硬币的两面。民生健康前提下,民生生活无法保障,断供事件也仅仅是个集中爆发的矛盾之一。
对于玻璃行业的从业者,要丢掉非分的幻想。下半年市场,钢铁水泥一定没戏,玻璃还有一波行情,因为今年还是个房地产的竣工大年,我年初就是这么说的,需求只是被延后,但不会缺席。房地产市场不缺订单,缺的是钱。现在看,旺季只是相对,今年四季度至明年一季度,玻璃行情还有最后一波。相对于钢铁水泥是个旺季,但不会好于去年或者前年下半年的行情。烂尾楼、断供潮事件的出现,只会利好玻璃。房地产的主体结构都已经起来,烂尾的基本都是玻璃门窗,二十大召开之前的维稳动作,不会爆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也不会在老百姓愈演愈烈的房地产断供上出现问题,房地产保交付只会利好玻璃。今年三四季度包括明年一季度,加工厂的订单会很满、很忙。但是从明年二季度开始,可能玻璃行业又要进入周期性的低谷,甚至是个漫长的艰难出清时刻。不仅是浮法玻璃原片厂家,以建筑加工为主的加工厂,都会经历一轮惨烈的洗牌。
明年3月份全国“两会”选举新一届领导班子后,无论发展路线与施政政策如何定,都会延续过去十年的总基调,一定不会围绕着房地产大做文章。所以,玻璃企业远离房地产,今年下半年将会是最后的逃命时刻。
就目前各厂家的库存、成本来看,都已经到了极限。去年玻璃厂赚钱,手里有点儿余粮,但在遥遥无期的无法预知的未来来看,估计这点儿余粮也不够折腾很久。现在对于高龄的生产线来讲,停掉是最好的选择。下半年整个行业要以消化库存为主,即使四季度会有一波行情,也只是回光返照。维持原来的观点,预计今年玻璃的价格高点会比今年的低位价格翻一倍。但今年如果在10月份整个行业库存还降不下来,那么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冬季春节期间的库存问题了。届时,不仅停产的生产线会增多,很多企业估计会陷入现金流动性的致命灾难中。
现在玻璃行业再降价没有意义,现在降价就是为了让更多的生产线停下来。现阶段,玻璃市场一切看需求,但需求在向好。我看好四季度,但也重申强调这只是玻璃行业的回光返照,是玻璃行业的最后一个相对旺季,是烂尾楼保交付政策带来的最后的市场机会。未来将陷入三至五年的周期性调整和衰退。依托于建筑市场的玻璃生产企业,将迎来至暗时刻。政策市,我们要在政策指引下调整我们的经营思路。那么未来怎么做,要好好研究“二十大”的文件,或许能找到一些出路。
(完)
玻璃工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