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成果如何从实验室的橱柜里走出来?如何将科研成果从高校的“装饰品”变成落地的新产品?科技成果转化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记者了解到,目前地方政府都在尝试不同策略,寻找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2021年末成立的郑州技术交易市场,期待培育技术交易生态体系,推动各类创新要素汇聚和高效配置。安徽省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也获批,联合沪苏浙成立长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联盟。加上此前批复的河北京南、宁波、浙江、山东济青烟、上海闵行、江苏苏南、吉林长吉图、四川成德绵、广东珠三角、湖北汉襄宜示范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将成为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改革的突破口。
据了解,目前各地之所以聚焦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主要是近年来,在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之际,科技成果转化中,“转什么”“怎么转”“谁来转”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掣肘。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前景分析报告统计,中国前沿科技成果只有10%-30%被应用于实际生产中,能够真正形成产业的科技成果仅为其中的20%。
五年前,北京大学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组成的跨学科团队,成功研制出新一代高速、高分辨、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镜,重量仅为2.2克。这一科技成果是世界成像仪器领域的重大突破,为生物医学、脑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该研究成果获得国内外神经科学家的认可。
据了解,此项技术之前,研究脑科学的专家,用双光子显微镜只能观察死的、麻醉的或者固定的动物。而现在,经过训练的小鼠可以戴着只有2.2克的探头自由活动。可以实现对自由状态下实验动物的大脑进行长时间的观测,并观测到单个神经元细胞以及突触的程度。
在医学领域,该项技术更是在病理检验、手术治疗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北京大学教授王爱民是此次研发项目团队中主要负责人之一,也是为推动该项科技成果产业化成立的北京超维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他告诉记者,传统的显微镜由于设备复杂、体积大,只能观察离体病理,但现在这项技术可以将复杂的设备做得非常小,可以实现观察活病理,这对医学检验技术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然而,这项技术的市场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爱民表示,从技术研发成功到成立公司对接市场,中间经历了很多波折。如今,推动科技成果进一步对接市场、实现产业化的问题依旧是最大的难题之一。
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当前,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难”的问题普遍存在,诸多科技成果长期“藏在深闺人未识”。让科技成果走出“围墙”、走向市场,实现科研单位、企业、市场、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是摆在中国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