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酮密封胶是一种室温固化的胶粘剂,受环境(温度、湿度)影响较大,单组分硅酮密封胶一般要求应在温度5℃~40℃,相对湿度40%~60%的清洁环境条件下使用。但夏季的高温、高湿、暴雨等天气,都会对硅酮密封胶的施工造成影响。
密封胶起泡的原因
施工后,密封胶胶缝上出现大小不一的鼓起,且割开后,内部为空心,就是所谓的起泡现象。密封胶出现起泡现象会导致粘接性下降,密封效果也会变差。而夏季高温多雨的环境,也更容易产生起泡现象。

潮湿作业环境:
在室外作业,经常遇到降雨,如果降雨后,接口里面潮湿未干就直接注胶,等太阳照射粘结基材及胶缝时接口里面的温度升高、水气蒸发,未固化的、比较软的胶缝就会起泡。
基材表面温度过高:
硅酮密封胶固化时,金属板幕墙等粘结材料的温度不能超过40℃。硅酮密封胶固化过程中会释放出气体,遇到高温反应更强烈。如果接触的基材(金属窗框和玻璃等)是很难透气的,在温度过高时,固化会快速释放的气体就只能从未完全固化的胶层中跑出来,固化的胶条上就会出现大小不一的气泡。在炎热的夏季,当太阳暴晒金属建材时,特别是铝板表面温度会达到80℃,此时注胶极易引起胶缝起泡。
太阳暴晒:
硅酮密封胶在未固化前是不能在太阳下暴晒的,特别是刚注完胶就让太阳暴晒,会引起胶缝内部出现蜂窝状气泡,从而引起胶缝外部隆起。
硅酮密封胶的起鼓现象(左)和起泡现象(右)
密封胶起鼓的原因
在夏季施工时,温度一般都能满足要求,但当环境相对湿度较低时(低于50%RH),密封胶的固化速度变慢,密封胶表面固化足够的深度所需的时间会较长。
在密封胶表面还没有固化足够的深度时,如果胶缝的宽窄变化(这通常是由于面板的热胀冷缩导致的)较大,胶缝的表面就会受到影响,出现不平整现象。有时是整条胶缝中间隆起,有时是连续的鼓包,有时是扭曲的变形,这些表面不平整的胶缝在最终固化后,其内部都是实心的,不是空心的(空心的称为“起泡”),统称为“起鼓”。
起鼓”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胶在固化过程中承受较大位移形变,是密封胶固化速度、胶缝尺寸、面板材质及尺寸、施工环境、施工质量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夏季施工注意事项
(1)温度过高时密封胶的抗下垂性会变差、固化时间会加快、使用时间和修整时间会缩短,需要注意修饰时间。在使用前应对表干时间进行简易测试,了解产品在使用环境下的表干时间,用以指导实际施工时的修整、打胶工作。
(2)施工时不可一味求进度,如遇雷雨天气频繁,基材、胶缝雨淋后受潮,应当停止户外施工。雨后施胶前需要注意检查接缝内部是否潮湿。
(3)如用户一定要在温度高于40℃或低于5℃的条件或其他可能会导致起鼓起泡条件下施工,建议在使用前先进行小面积打胶试验,并进行剥离粘结性试验,确认粘结良好,没有不良现象后再大面积使用。
(4) 在施工时,可以通过改变密封胶施工时间、选择深层固化速度较快的产品或采取适当遮阴等措施避免直接暴晒,来改善单组分耐候密封胶施工后出现的起泡起鼓现象,例如上午在建筑物的西侧或北侧注胶,下午在建筑物的东侧或南侧注胶;或选用酮肟型产品代替醇型产品等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