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面板4月价格涨至4年来高价。用于电视的大尺寸液晶面板价格正在上涨。用于电视的指针产品涨至2020年春季最低点的约2倍,创出约4年来最高水平。由于全球半导体短缺等影响,液晶面板的零部件供应短缺迹象明显。受宅家需求推动,以美国为中心的电视销售火爆。有分析认为,零部件短缺的化解需要较长时间,价格高位运行有可能持续一段时间。
从作为指标的Open Cell(未安装背照灯等的半成品)的4月大单优惠价格来看,55英吋为每张约217美元。比3月上涨约13美元(6%)。涨至2020年5月创出的近期最低点(106美元)的约2倍。32英吋也上涨约8美元(10%),涨至每张84美元左右。均创出2017年5月以来、时隔约3年的新高。
由于中国企业带来的供应过剩等影响,液晶面板最近3年降价明显。不过,在疫情扩大后,需求增长显著。除了宅家需求之外,各国政府发放的补助金也起推动作用,电视销售正在复苏。

中国迪显(DiScien)和美国调查公司DSCC的统计显示,2021年1~3月的全球电视供货量同比增长8%。全球供货量在2020年4~6月同比下降5%,随后呈现增长态势。「面板厂商的开工率达到约90%,维持较高开工率」,DSCC的驻亚洲代表田村喜男表示。
据DSCC统计,2021年的产能受企业产能提高等推动,现阶段比预期需求面积超出约13%。不过,已开始有观点认为供给并未实际增长到这种水平。
背景是全球范围加剧的半导体短缺。用于控制液晶面板的半导体「驱动IC(集成电路)」大多从半导体代工公司采购。
由于这种半导体的利润率低,各家代工企业在春节过后似乎增加了车载半导体的生产。「采购比以往变得困难」,面板厂商表示。认为将来采购更加困难的看法也在加强,出现加紧面板采购的趋势。
4月出现了半导体短缺隐忧,其涨幅或与3月相当或超过3月,上涨速度正在加快。短缺的不仅是驱动IC。发生企业生产故障的玻璃基板也出现短缺,大型厂商美国康宁已宣布涨价。用于基板的铜等原材料价格也在上涨。
随着液晶面板价格上升,面板厂商的业绩大幅改善。最大厂商中国京东方科技集团(BOE)的1~3月凈利润增至上年同期的9倍。
另一方面,作为最终产品电视的日本国内售价明显下降。电视制造商指出,一般情况是虽然面板涨价,但「电视只有在新产品上市时才能涨价,其他情况无法涨价」,成为挤压电视企业收益的因素。
显示面板报价将破天荒连涨1年以上,中国面板厂商话语权持续扩大
台媒:面板价格连涨1年,LCD产业话语权仍在大陆厂商。据钜亨网报道,面板报价自去年 6 月起连续 11 个月上涨,市场预期涨势至少持续到第 2 季底,这意味着面板报价将破天荒连涨 1 年以上。观察整体面板产业,可以发现中国大陆厂商话语权持续扩大,不仅拿下全球过半市占,议价调整空间也大幅提升。
过去几年,大陆政府大举扶持产业,各厂也展开价格战,导致一直由韩国、日本、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主导的面板产业面貌剧变。去年,两大韩国厂商三星显示和乐金显示相继退出 LCD 市场后,形成“三缺一”局面。
根据研调机构数据显示,去年大陆面板厂在全球整体 LCD 面板出货市占已接近 6 成,居领导地位,台厂、日厂居次,韩厂比重则不及 1 成。除凸显韩厂近年将重心转向 OLED 布局外,也显示出大陆面板厂相较过去更具备 LCD 产业话语权。
去年疫情意外带起远距商机、宅经济热潮,进而带动全球电视、笔记本电脑、平板所需的 LCD 面板变得炙手可热,面板供需更从供过于求变成供不应求,在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也让面板厂迎来久违的产业春天,重拾获利。
根据 Witsview 公布最新面板报价,4 月下旬各应用均维持上涨趋势,单月涨幅 6-10%,统计去年 6 月至今数据,主流 32 英寸电视面板价格涨幅高达 1.5 倍、55 英寸电视面板也涨逾 1 倍,5 月涨势有望延续,代表面板价格将破天荒连涨 12 个月。
据笔者统计中国台湾面板双虎友达和群创业绩发现,这两者在今年第一季度的营收也大幅度增长,并且在过去短短的半年时间中,两者的股价均实现了3倍的暴涨!
尽管如此,但从LCD面板来看,当前全球产能已经向大陆集中,日韩厂商也逐渐退出该市场,中国台湾面板厂商同样也节节败退,在这种情况下,未来中国台湾面板双虎友达和群创何去何从?
面板价格持续11个月上涨:友达和群创Q1业绩大好
据数据显示,从2020年6月份以来,面板涨价已经持续11个月,并且据市场预估,这种情况将至少延续到2021年第二季度末。
据Witsview公布最新面板报价,4 月下旬各类市场需求均维持上涨走势,单月涨幅6-10%,而统计去年6月至今,主流32寸电视面板价格涨幅高达1.5 倍、55 寸电视面板也涨超1倍,5月涨势可望延续,代表面板价格将破天荒连涨12个月。
受益于市场需求旺盛以及面板价格的持续上涨,中国台湾面板双虎友达和群创今年第一季度也大幅度上涨。
首先来看看友达今年第一季度的业绩情况,其1月份营收为266.2亿新台币,同比增长71.84%;2月份营收为256亿新台币,同比增长44.73%;3月份营收为307.2亿新台币,同比增长49.78%;合计第一季度总营收为829.4亿新台币,同比增长54.48%。
群创2021年前三个月的营收同样大幅度增长,其中1月份营收为275.11亿新台币,同比增长65.92%;2月份营收为253.39亿元新台币,同比增长79.30%;3月份营收为309.87亿新台币,同比增长57.38%;第一季度总营收为838.39亿新台币,同比增长66.37%。
此外,包括以中小尺寸为主的面板厂商彩晶,其业绩也同样大好,1月份营收24.81亿新台币,同比增长124.69%;2月份营收23.78亿新台币,同比增长135.23%;3月份营收30.27亿新台币,同比增长132.69%;合计第一季度营收达78.87亿新台币,同比增长130.85%。
展望未来,据友达表示,预期2023年来自五大场域应用营收贡献将达15-20%,目标让友达能更稳定获利。据了解,友达去年非传统应用领域营收已达约10 亿美元,以去年全年营收推算,2023年五大场域应用营收可望上看550亿新台币,较2020年近翻倍成长。
友达还指出,去年面板产业在景气、需求刺激下,营运快速改善,受过去景气循环影响逐步降低,将持续强化技术和供应链,以此提升竞争力。
友达认为,经过这些年的转型和布局,台湾面板厂的机会即将到来。毫无疑问,中国台湾面板厂商无法与大陆厂商在LCD市场抗衡,但其认为,Mini/Micro LED 可与韩厂 OLED比拼,尤其是苹果今年将陆续推出搭载 MiniLED 的平板、笔电产品,可望引领市场潮流,因此台湾厂商有望获利!
而在MiniLED市场,其将瞄准电竞、医疗等领域应用,Micro LED 则将抢攻车载、智慧娱乐等市场商机。友达表示,Micro LED 将优先锁定车载市场,继发表 9.4 寸柔性 Micro LED 显示器后,今年再推出 12.1寸单片式 Micro LED 显示器,锁定车用仪表板、中控台显示器等应用领域。
友达还指出,未来Micro LED显示器或应用在智能穿戴设备中,此外,也将与全球家电大厂合作展出 Micro LED 显示器,导入智能家居市场应用,同时还将进入到医疗市场。
但据集微网了解到,Mini LED小批量出货都比较容易,但是COB封装方案Mini LED要进入稳定的大规模量产需要两三年时间。而从Mini LED到Micro LED还有巨大的鸿沟,两者的原材料、加工工艺等都不一样,Micro LED量产至少还要三年以上。
这也就是说,实际上,无论是Mini LED还是Micro LED,距离真正的大规模量产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再者,A股企业在Mini LED和Micro LED也早有布局,除了面板方面有京东方A和TCL科技以外,如在芯片方面又三安光电、华灿光电等;封测端有国星光电、瑞丰光电等;模组代工利亚德、洲明科技、兆驰股份等。
整体而言,对于中国台湾面板厂商而言,除了在LCD市场岌岌可危以外,在OLED市场并没有抢占先机,而对于仍遥远的Mini LED和Micro LED市场,其能否分一杯羹也尚且不知。实际上,纵观台湾电子产业,除了在半导体某些领域(如台积电所在的芯片代工市场、环球晶圆所在的晶圆市场)以外,中国台湾整体的电子产业早就开始走下坡路,从智能手机到面板产业,这都是案例,而这种情况,在中国台湾未来电子产业的细分领域,或许将继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