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双控”之严,作为被贴上“双高”标签的平板玻璃企业,现在成了各地政府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烫手山芋。特别是作为耗能大户,在国家煤炭资源和天然气资源紧张的情况下,特别不招人待见。所以,限产或者关停部分不合规企业,在政府层面,迫不得已,势在必行。
这两天,业内都在传“沙河玻璃生产线全部限产20%”或者“直接关停三条线”的“二选一”的事情。当地想保这三条线,那么就只能让其他40条线全部限产20%。那么40多条浮法生产线,全部限产20%,相当于关停了8条生产线。没办法,燃料就那么多,冬季还要保奥运会的北方取暖,且中央环保督查组就在现场,“二选一”的问题只是个时间问题。据说目前已经有几家企业已经开始实施了限产。
且昨天邢台已经有一条500吨的生产线因为手续不全而直接责令停产了。
现在看看,前两年从沙河迁到云南贵州的玻璃生产企业,该是多么明智。
这是上游的平板玻璃企业。下游加工厂的日子也不好过。今天圈子里,广东玻璃加工厂因为硅酮胶的价格上涨,又开始联合自救了。这成了玻璃加工行业常态化的操作手法了。上一次的联合自救还是去年联合抵制玻璃原片的涨价。现在看,因为对上游没有太多的话语权,那么加工厂自救的结果,无非还是把成本上涨的压力向下游传导,中空订单上涨20-30元/平方米不等。

那么,后面的形势呢?对于玻璃加工厂而言,应对硅酮胶之后,沙河的原片又强制限产20%以后,玻璃原片的价格又怎能按得住呢?
这是一个生产成本全面上涨的时代,这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过高的原燃材料价格,不仅扼杀了产业创新的原动力,反而使得生存问题变得更加紧迫。那么,作为企业应该如何应对,这对整个玻璃行业都是一个课题。现阶段,或许广东玻璃加工行业的做法,是一个正常企业不想坐以待毙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玻璃工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