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2logohttp://www.chinaglassnet.com
1902tophttp://www.chinaglassnet.com/magazine/2023323/44970.html
首 页 专题报道 热点新闻 玻璃期刊 市场动态 统计数据 企业资讯 国际动态 玻璃专利 技术交流 标准规范 政策法规 建筑玻璃 电子玻璃
上市公司 高技术玻璃 门窗幕墙 汽车/高铁 经济资讯 辅材与设备 低碳/绿色 太阳能 建筑/房地产 知识窗 会展信息 供求信息 企业黄页 关于我们
部分液晶显示屏相关厂商已经从7月初开始调涨产品价格,涨幅在20%
类别:电子玻璃  日期:2020-7-14  来源:  点击率:9084  打印 关闭


LCD面板价格上浮 多家厂商液晶显示模组价格调涨超20%。随着海外消费市场需求的复苏,各个终端电视品牌为达成年度销售目标,从第三季度开始积极备货,导致TV面板供需趋于紧张,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其产品价格也将迎来上涨,群智咨询预计三季度主流尺寸维持2美金甚至以上的较大月度涨幅。

 

据集微网了解,在液晶面板价格上涨的背景下,部分液晶显示屏相关厂商已经从7月初开始调涨产品价格,涨价幅度在20%以上。上述企业给出的涨价理由是玻璃面板(液晶面板)价格疯狂上涨且材料供需形势紧张,导致生产成本皆大幅上升所致。

 

第三季度面板采购规模创新高

 

在今年上半年疫情的影响之下,全球电视机销售市场遭到重创,市场也出现下滑的趋势。不过,随着全球各地的疫情逐渐控制,经济将回归正常。欧美地区电视销售市场逐渐恢复,以及终端品牌为达成年度销售目标,提前进入下半年的备货,导致彩电面板需求集中爆发。

 

根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统计数据显示,受海外各个区域需求恢复及品牌积极的销售计划拉动,全球主要品牌面板备货计划积极。三季度全球主力品牌面板采购数量环比大幅增长31.5%,同比也将出现超15%的较大幅度增长。

 

具体来看,今年第三季度,在全球主要品牌面板采购量方面,小米预计同比增长121%,增幅位于所有品牌中首位。海信(Hisense)、TCL、创维(Skyworth)、康佳(KONKA)预计分别增长65%42%30%20%,位于第二至五位,而SamsungLGE的面板采购量也预计出现同比增长的趋势。

 

另外,相较于第二季度,预计所有的品牌第三季度面板采购量均出现增长。其中,小米预计增长93%,而LGEHisenseSonyTCL的采购量预计环比增长均超过30%

 

 

从备货产品结构来看,根据群智咨询的调研资料显示,主要电视品牌对32英寸及其以上的面板采购计划较去年同期均呈增长的趋势,结合海外旺季备货的需求,50英寸及其以上尺寸的涨幅最为明显。

 

Omdia显示器供应链总监Deborah Yang也表示,部分尺寸电视面板的价格在4月和5月达到了周期性低点,促使电视机厂商考虑恢复采购计划。另外,中国电视机厂商正在采取行动确保面板供应,以抵御韩国竞争对手增加市场份额的计划。

 

在终端品牌增加面板采购量的背景下,TV面板供需也迎来反转。据国信证券预测,LCD-TV行业整体供需比将从二季度的6.8%(供过于求),逐步降低至四季度的3.4%(供不应求)。而随着供需关系变化,液晶电视面板价格也开始进入上行周期。

 

多家液晶显示屏厂商涨价幅度超20%

 

随着终端品牌加大面板采购量,第三季度TV面板供需紧张,面板价格也将迎来上涨的趋势。据群智咨询数据显示主流液晶电视面板价格全面上涨,其中,32英寸、39.5英寸、43英寸、50英寸的面板价格在7月份预计上涨2美元,而55 英寸则受韩厂退出LCD市场影响,7月预计上涨3美元;大尺寸电视方面,65英寸价格止跌回涨,75英寸也有望在7月止跌回稳。

 

群智咨询TV面板研究资深分析师刘建胜对集微网表示,短期来看,三季度受外销备货需求拉动,面板供需趋紧,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主力尺寸价格上涨势头明显,预计三季度主流尺寸维持2美金甚至以上的较大月度涨幅。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董秘也对集微网表示,目前产品涨价主要集中在大尺寸面板上,中国大陆的618大促相当活跃,对电视需求提振很大。加上欧洲和北美市场的复苏,补货意愿强烈。整体终端市场需求走旺,再叠加三星即将退出液晶面板市场供应的预期,造成65寸以下电视面板6月即上涨2-3美金,并将在7月维持涨势。

 

而在液晶面板涨价的背景下,部分液晶显示屏厂商也纷纷上调产品价格。据集微网了解,自72日起,韵唐光电全线液晶显示屏产品在原价基础上上调20%以上,具体以当天报价为准。韵唐光电给出涨价的理由是因玻璃面板(液晶面板)价格疯狂上涨且材料供需形势紧张,导致生产成本皆大幅上升所致。

 

TFT-LCD显示模组厂商利君飞扬也表示,鉴于玻璃(指液晶面板,下同)价格疯狂上涨,毫无可控,且供应极其紧张。迫于无奈,自71日起,公司所有尺寸单价上调20%以上,具体以当天报价为准,所有产品皆会强势上调,请各位客户做好准备,以免耽误交期!

 

此外,上调产品价格的还有铁鑫达电子,其表示,因目前玻璃价格大幅上涨,并且玻璃严重缺货,供货相当紧张,迫于无奈,现我司所有尺寸产品价格均上调20%以上,具体价格均以当日报价为准。

 

从涨价情况来看,上面三家液晶显示屏相关企业涨价幅度都在20%以上,而且涨价动机主要是液晶面板价格大幅上涨。TCL相关人士对集微网表示,液晶面板价格主要是由行业供需关系决定的。从2019年三季度开始,日韩台面板厂接连宣布将要削减LCD产能,虽然2020年我国仍有高次代产线投产,但液晶面板总体产能仍保持收缩状态,液晶面板行业供需格局将得到显著改善。正因如此,大尺寸液晶面板价格已经从6月止跌回涨,到7月份全面上涨。

 

关于未来液晶电视面板价格趋势,刘建胜对集微网表示,随着韩国企业退出,面板格局向大陆厂商高度聚集,更多的产能聚集到更少的厂商手中,供应端调控的幅度和灵活性都在增强,未来长期看好面板行业的健康发展。

 

历史新闻

 

本月面板产业达近年罕见的荣景 预估平均涨幅可达6至8%

 

7月电视LCD面板报价涨幅创近年纪录。根据TrendForce旗下显示器研究处调查,近期面板市场需求势不可挡,其中电视面板走出上季因疫情导致的采购调节低潮后,需求快速回温使7月报价涨幅高于预期。除75吋外,其他尺寸的电视面板价格在7月上涨趋势显著,其中又以32吋与55吋整月涨幅将有机会上看810%。而备货同样积极的43吋、50吋与65吋,预估平均涨幅可达68%,成为近年面板产业相当罕见的荣景。 

 

TrendForce副总邱宇彬表示,在整体面板市场看涨的背后,不同供货商与采购品牌的价格差异也值得探讨。首先,面板厂之间的报价差异源于韩国厂商淡出LCD市场后,京东方与华星光电两大厂商的供货势力扩大,因此对涨价的态度与幅度要求也更具话语权。

 

另外,观察SamsungLGETCLHisense四大主要品牌,中国品牌对外销市场展现强大的企图心,备货动能优于韩国厂商,对价格涨幅的接受度也自然略高于其他竞争对手。而在疫情放缓后,受到消费市场信心回温与品牌刺激销售的加持下,第三季电视面板需求无虞,然而,面板报价大涨导致品牌获利萎缩,可能成为后续价格继续攀升的最大阻力。

 

IT面板方面,TrendForce指出,虽然需求不及电视面板表现,但预期仍会持续稳定中求表现。自疫情爆发以来受惠于居家工作与远程教育需求的的笔电,由于第三季返校潮与消费市场信心回稳,整体需求表现强势依旧,带动本月笔电面板皆有1~2%的涨价空间。监视器面板需求有部份需求调节的杂音浮现,但在电视面板产能强势的支撑下,本月面板报价依旧延续上个月持平的走势。

 

2020年电竞液晶显示器出货预估年成长37%

 

根据TrendForce显示器研究处最新调查显示,2020年电竞液晶显示器(定义为刷新率100Hz以上)受惠于平价电竞机种数量增加,整体售价更亲民的激励,出货量将上看至1,220万台,相较2019年成长37%

 

TrendForce分析师王靖怡表示,2019下半年平价IPS电竞液晶显示器产品开始进入市场,加上部份IPS电竞面板导入快速液晶,改善先前反应速度过慢问题,预估今年IPS产品于电竞液晶显示器的市场渗透率可达25%

 

近年电竞液晶显示器市场竞争激烈,其中AOC/Philips凭借高性价比的曲面电竞产品及平价的IPS电竞机种,加上成本优势,在2020年电竞液晶显示器出货排行榜居冠。华硕除了专注高阶专业电竞市场外,也着手开发平价系列产品促销冲量,将有机会拿下第二;宏碁则维持多元产品发展策略,预计位居第三。在平面IPS持续攻占市场下,2020年曲面电竞液晶显示器仍有54%的市占率,今年新品以曲率1000R的产品为亮点,可望为曲面市场带来突破,其中以三星、微星布局最积极,预估两家品牌厂的出货水位将不相上下。

 

随着面板厂陆续推出165Hz产品,电竞液晶显示器的刷新率也高速提升,如2019年至2020年第一季,165Hz在电竞市场的市占率从4%上升至21%,而前五大电竞液晶显示器品牌又以微星的布局最为超前,165Hz于第一季已在其电竞产品别占40%;其次为华硕,约占其出货30%

 

电视用液晶面板2021年产能 恐为大陆主宰

 

液晶面板价格竞争不断,55吋机种市价在2017 年春季为每片220美元,接着当年5月份价格即下滑到106美元,使得全球面板厂商获利恶化严重。例如韩国大厂乐金显示器(LGD)20201月至20203月合并经营亏损为2.88 亿美元(2019 年同期为亏损1.1 亿美元)

 

由于中国大陆面板厂扩大产能,促使利润恶化,韩国两大面板厂今年宣布退出生产液晶面板,光电协进会分析师王思颖判断,韩国退出产能将会影响全球液晶面板产量分布比例。

 

2021年全球最大面板产能预估为中国大陆,以62%的高占比领先。2019 年中国大陆的液晶面板产能在一年内大幅成长了40%,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13%,明显看出中国大陆产能的扩大。

 

根据DSCC报导,2021年全球电视面板需求缺口为6.9%,相较202019.8%减少了12.9%。不过继韩国产线关闭,2022年预估电视用面板供需平衡会降到5%以下,而导致供不应求的现象。因此中国大陆面板将更有机会主导液晶电视面板市场。

 

厂商退出,液晶面板短期面临供求关系变化,面板价格将出现上涨

 

三星LG退出太早?外媒预估全球电视液晶面板Q3涨价。月初预计电视和笔记本电脑面板订单强劲增长,面板厂商对今年三季度的前景已更加乐观之后,外媒又预计液晶电视面板的价格在今年三季度将上涨。

 

  在最新的报道中,外媒预计全球液晶电视面板的价格,三季度将上涨超过 10%

 

  供需反转 液晶电视面板成抢手货

 

  据群智的研报,预计7月面板价格维持上涨趋势,3239.54350英寸的液晶电视面板价格将分别上涨2美元,而5565英寸的液晶电视面板价格将分别上涨3美元,75英寸的面板价格则将持平。

 

  不过,今年上半年,由于欧美新冠肺炎疫情扩散,国际品牌第二季度调降面板采购订单约10%~15%,导致面板价格走跌。此前有机构预计,液晶电视面板的全球市场在2020年将出现出货量和出货面积的下降,预计全球LCD 电视面板出货量将下降10%,从2019年的2.872 亿片下降到2.578 亿片。而价格也将进一步下探。

 

  但是,随着三星、LG、松下、三菱等液晶面板厂商相继退出市场后,业内人士认为,液晶面板短期面临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短期内液晶面板市场的供应不足,面板价格也将出现上涨。

 

  另外,经过上半年的市场低迷,彩电厂商积极补货,提前进入下半场。经过糟糕的上半年,各彩电企业不仅销量不尽人意,而且大多收紧备货。随着疫情进入下半场,全球许多地方的疫情逐渐控制,经济也将回归正常。欧美地区电视销量逐渐恢复,提前进入下半场的备货,也将导致彩电面板需求集中爆发,对面板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三星LG退出太早?犹未可知

 

  今年3月,市场调研机构CINNO Research发布报告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SDC(三星显示)正加速关闭LCD产能、转产OLED的进程,关停计划或将提前至今年第四季度。紧随这一消息,LGD、三菱、康宁等老牌液晶供应商也纷纷传出退出液晶面板市场的讯息。

 

  对于日韩企业退出液晶市场,大部分观点认为中国大陆的液晶面板厂商扩大生产导致盈利恶化,日韩液晶面板厂商无法与中国液晶面板厂商的生产力竞争所导致的。据悉,中国大陆企业利用地方政府的补贴,大幅推进了设备增强和生产扩大。中国大陆的产能在20191年里增加4成。这明显高于世界平均的13%。由于中国大陆企业的增产,液晶面板市场价格战进一步激化,55英寸产品的大宗订单价格2017年春为每张220美元,但20205月降至106美元,而LGD公布的20201~3月合并营业损益为亏损3620亿韩元,收益入不敷出。

 

  如今,中国液晶面板商对产能的疯狂投资获得了成果。有机构预计,日韩企业的退出将为2021年全球电视用面板带来6.9%的供需缺口,同时,液晶面板的价格跌幅也有望缩小。而从2021年的各国和地区的份额来看,中国大陆将增至6成。

 

  这样来看,中国液晶面板厂商似乎是打败了长期竞争的日韩两国,将液晶市场的收益独吞,占据极大优势。而日韩的早早退出,似乎也将未来液晶面板的收益拱手相让。但事实上又是如何呢?

 

  去年,市场研究机构HIS曾发布一则预测:从2022年开始,全球企业对LCD面板的投资将变得更加谨慎,当京东方和华星光电第10.5代线投产时,全球对LCD面板的投资将会正式终止。

 

  与液晶面板即将面临零投资相对的是OLED竞争力的上升,截至20202 月为止,OLED 电视的平均价格为2538 美元,而LCD 电视的平均价格为1116 美元。与去年2 月价格分别为3557美元和1047 美元相比,价格差减少了约1000 美元。由于OLED 电视在影像质量方面优于LCD 电视,因此价格差距逐渐缩小,OLED 将加速取代LCD 在电视显示器市场占有率。

 

  行业人士告诉西柚,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面板产业淘汰赛正在开启,一些企业开始退守、关闭部分LCD产线,并转向开发高端显示面板技术,以期在面板市场竞争中获得稳固的生存空间。但同时,过剩的液晶面板产能也摆在他们面前,而液晶面板价格的适当回暖或将有助于他们把过剩的产能转化为相应的营利收入。

 




玻璃工业网
相关新闻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玻璃工业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玻璃工业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玻璃工业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友情连接
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网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聚玻网  中国环保网  中国玻璃网  中华玻璃网  玻璃英才网  中国玻璃人才网  华夏玻璃网                                                                                                                                                                                       

主办: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            承办: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玻璃信息研究中心
电话:010-65762696            E-mail:chinaglassnet@163.com
京ICP备06011358
Copyright © 2010 itibmic.com All rights reserved玻璃工业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