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光伏装机总量创历史的达到了53.5GW,光伏行业成为了资本和企业争相进入的火热领域。然而,盛世之下,必有隐忧。国家相关部门用补贴政策助力光伏产业完成再一次复兴后,补贴资金缺口也越来越大。盲目扩产、消纳、补贴缺口等问题,逐渐暴露。

中国光伏,世界的光伏
2018年5月3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将下半年光伏发电规模压缩到原来的三分之一以下,且要求6月1日立即执行,政策补贴下调的力度和速度都远超预期.新政伊始,光伏行业多家上市公司股价连续跌停,市值损失最高达3000多亿。
新政如巨石击水。有媒体做过新政出台后的行业信心调查:近八成无信心,超四成想转行,更有甚者用“哀鸿遍野”形容新政推出后对光伏行业之影响。
为应对业界的轩然大波,国家有关部门5月31日同步刊发新政解读文章,几乎是10日之内,召开行业协会与企业座谈会、召开新闻发布会,释放出与新政同样坚定的信号:国家发展光伏的方向坚定不移。
最终令人可喜的是,中国光伏产业经受住了这次严峻的考验。
2018年,在光伏全产业链普遍降价30%以上后,中国光伏组件性价比进一步提升,海外需求多点开花,中国光伏产业全产业链已具备国际竞争力。全行业当年产值超过4000亿元,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
2018年,在全球光伏产业各环节中,中国产能占比均超过一半:硅料(55%)、硅片(87%)、电池片(69%)、组件(71%),前十大企业中国公司的数量分别为:硅料6家、硅片10家、电池片8家、组件8家。
通过一代代中国光伏人不懈的努力,光伏电站的成本从每瓦几十美元下降到几十美分。
中国的光伏已经成为世界的光伏。

光伏将成我国上网电价最低的供电方式
专家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在应用规模、技术进步、成本下降、消纳利用、政策体系、国际影响力等方面成效显著。未来,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我国能源消费增量主体,并逐步走向存量替代。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到2019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7.94亿千瓦,约占全部电力装机的39.5%,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的清洁能源替代作用日益突显。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易跃春预计,未来五年,可再生能源有望成为能源消费增量主体;2035年,可再生能源可满足能源消费增量;2050年,可再生能源将成为能源消费总量主体。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我国能源变革转型,即增量替代、存量替代、全面转型。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李隽表示,“十四五”时期,能源转型将进入增量替代阶段,煤电“踩刹车”,清洁能源“踩油门”,煤电从主力电源向调节性电源转变,新增电力需求由“风光储输”满足,清洁能源装机和发电量比重持续提升。2025-2035年,能源转型进入存量替代阶段,煤电加速退出,加快向调节型电源转变,清洁能源和电能分别成为生产侧和消费侧第一大能源。2035-2050年,全面建成中国能源互联网,清洁能源实现对化石能源的全面替代。
分领域看,水电传统功能定位正在发生转变,水风光一体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易跃春表示,随着风光等波动性电源发电量占比进一步提升,为保障电力系统安全,满足新能源高比例消纳需要,水电的功能定位将由电量供应为主逐渐变为清洁电量和容量双支撑。
未来,光伏将成为我国上网电价最低、规模最大的电源。
易跃春表示,从发展模式看,光伏发展方式灵活,与建筑、农业、交通、乡村、生态环境等产业融合潜力巨大;从成本看,技术进步将推动光伏转换效率持续提升、光伏发电成本快速下降,中长期看光伏将成为我国上网电价最低的供电方式;从应用规模看,预计2022年光伏将成为我国装机容量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品种,2035年光伏装机将超过煤电,成为我国装机最大的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