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战略和政策,如《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为贯彻落实《“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同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新变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以下简称《目录》)2013版作了修订完善,形成了《目录》2016版,依据规划明确的5大领域8个产业,进一步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化到40个重点方向下174个子方向,近4000项细分的产品和服务。中国政府这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否符合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趋势?对此,需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大趋势进行探讨,只有充分了解第四次工业革命大趋势,我们才能对中国政府所强调的重点领域和方向是否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趋势相吻合作出评价。
从技术层面考虑,第四次工业革命究竟具有何种特点?在分析一场产业革命时,通常的做法是,把推动此次产业革命的技术区分为通用技术和一般技术,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通用技术上。有的研究在分析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仍沿用了传统的逻辑,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智能化,把智能化作为此次工业革命的树干。这种研究方法有助于突出重点,让研究者不至于迷失在纷繁复杂的细枝末节上,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最大特点是重组式创新,此次工业革命是要长出一片丛林,丛林中不同的树种会结出不同的果实,不同的果实通过组合,再不断地长出新的树干,结出新的果实,所以用过去的分析模式和逻辑将难以准确地分析此次工业革命的进程,把握其发展规律。
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特点的把握既不能失之于简单化的概括,也不能陷于层出不穷的新概念、新提法的迷雾中,否则,我们无法对中国政府所强调的重点领域和方向是否符合大势做出合理的评价。要深刻理解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内涵,有两种路径,一是分析第四次工业革命提出的背景,另一个则是对有关新工业革命的各类文献进行梳理,通过归纳分析,提炼出新工业革命的规律和特点。
第四次工业革命虽然是对全球正在发生的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的统称,而不仅仅是指德国提出的工业4.0,但在各国推进新技术革命的战略中,惟德国提出的工业4.0战略是明确地基于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一理念基础之上的,所以研究德国提出工业4.0的背景,更有助于理解第四次工业革命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其意义。德国的工业4.0战略初期是作为其《高新技术战略》的组成部分提出的,德国于2006年发布的《高技术战略》明确提出其目标,就是支持德国科技创新在欧盟乃至全球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在对2006年《高技术战略》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后,德国政府认为,这个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德国研发投入的增长和研发人员、技术人员就业规模的扩大。2005-2008年间,德国私人部门的研发投资增长约19%;2004-2008年间,从事研究的人员增长约12%,2008年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2.7%,30%的公司的研发从德国政府改进研究和创新政策中获益。受此积极评估结果的推动,德国政府于2010年发布了《思想,创新与繁荣: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在这一战略中,德国政府指出,在未来数十年中,德国将面临巨大的经济与金融政策挑战,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发现有增长潜力和培育新的、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知识、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全球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如气候变化、人口问题、食物与能源供应、疾病等,都需要靠科技创新加以解决。此外,德国4.0工作小组发布的关于工业4.0报告还指出,德国是制造业强国,有充分开发工业4.0的巨大潜力。德国提出和实施工业4.0战略,主要是试图应对两大挑战,具言之:
首先是要解决其制造业竞争力下降的问题。
德国是制造业强国,2003年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成品出口国,其制成品出口占全球制成品出口的比重达11.4%,美国则降至10.6%。2006年发布《高新技术战略》时,德国仍然是全球制成品出口第一大国,出口占比达11.37%。2007年这一比重虽然进一步上升,但却被中国超越,降至第二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德国制成品出口占全球制成品出口的比重一路下滑,到2012年已降至10%左右。在德国政府看来,其制成品出口占比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竞争。
除了发展中国家的挑战外,德国政府还认识到,其制造业未来将面临来自发达国家更大的挑战,特别是美国的挑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总体上处于上升态势,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则不断弱化;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以及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多对其发展战略进行了反思,纷纷提出了“再工业化”计划。西方国家当时提出的“再工业化”,虽然不是要完全重新振兴传统的工业生产,但高举的也并非新工业革命的旗帜。直到2011年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出版,2012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西方国家的所谓“再工业化”才开始与新工业革命接轨。概言之,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既是对一场新工业革命的描述,也是德国应对一场新工业革命的整体举措。
其次,德国工业4.0战略与前几次战略所面临环境的最大不同点之一,就是全球化程度空前提高。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一个国家要成功地在一场新工业革命中占有关键地位,就必须有全球视野,使其产业的发展、技术的变革能有效解决和应对人类发展中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在德国4.0工作小组看来,工业4.0可以有效应对全球面临的资源与能源问题带来的挑战。
支撑一国经济发展的不仅仅是经济资本,还包括自然资本等。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解决的是支撑经济发展的经济资本问题,人类对自然资本的利用还没有达到或接近上限。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源、环境和能源问题开始受到关注,资源环境问题从作为经济发展的背景存在转而走向前台,成为影响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因素而发挥作用。但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进程中,发达国家虽然基本解决了其国内的传统环境问题,却并没有完全缓解全球所面临的资源环境挑战,人类对环境的损害并没有被完全终止。2014年UNU-IHDP和UN-EP发布的《包容性财富报告(2014):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测度》对全球120个国家生产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进行了测度,其结论是,与1992年相比,2010年全球的生产资本增长了56%,人力资本增长了6%,自然资本下降了30%④。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化石能源不仅是不可再生的,而且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温室气体,使全球气温升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全球气候变暖依然是当前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由于此次新工业革命仍处于孕育期,对其方向有着不同的解读,新的概念、新的技术层出不穷,国内学者在借鉴外国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也做了诸多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不同的概念和新的技术,详见表1。为从各种纷繁复杂的概念中提炼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要素,我们借鉴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典型文本分析,对各种概念进行重新编码、归类,将现有的有关新工业革命的概念、所涉及的技术合并成四类:(1)与数字化相关;(2)与网络化有关;(3)与智能化相关;(4)与绿色化相关(参见表2)。易言之,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一次聚合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四大趋势的破坏式技术创新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