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天,
8栋单体建筑主体,
10万平方米。
这就是雄安速度。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组关于“雄安速度”的报道赚足了眼球:有着雄安新区“第一标”之称的雄安市民服务中心,仅用80天时间就实现了10万平方米建筑主体完工。作为雄安新区的第一个工程,代表了中国建造发展的新水准。
据介绍,该项目应用了超过30项建筑新技术,相当于一个小型城市的缩影。这些新技术将为我国民用建筑提供示范和先例。
“雄安速度”的背后不仅有工人们加班加点的辛勤劳动,更为重要的是装配式建筑的大范围应用。
近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经济运行情况显示,2013-2017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分别为16.04万亿、17.67万亿、18.08万亿、19.36万亿和21.4万亿,同比增速分别为16.87%、10.19%、2.29%、7.09%和6.9%。也就是说,虽然建筑业总产值仍不断上涨,但是增速明显放缓,在过去5年间已下降10个百分点,整个建筑行业的成长明显放缓。
与行业整体的放缓态势形成鲜明对比,装配式建筑方兴未艾。2016年全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为1.14亿平方米,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为4.9%,同比增长57%。2017年1-10月,全国已落实新建装配式建筑项目约1.27亿平方米,超过2016年全年总量。
专家称,装配式建筑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阻碍: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缺乏完善的技术体系;
▲配套产品不衔接:尤其是挂板企业、保温一体化企业等,跟建筑整个接口仍不够匹配;
▲人才队伍缺乏: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需要的工人虽然数量少,但所需的技术工人仍存在缺口;装配式建筑行业在设计、施工、生产、加工、制造各个环节都需人才补充。
也是相关企业竞争的窗口。
那么,目前装配式建筑都有哪些大玩家?
他们都有哪些绝活?
在去年刚刚闭幕的FBC装配式建筑与房地产论坛上,来自国内领先的装配式建筑领域权威企业和专家代表:德国核安全部、上海市住建委、中建集团、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新城控股集团、上海中森、华阳国际、远大住工等国内外装配式建筑领头企业和专家分享了他们在装配式建筑领域探索中的观点和经验成果,受到在场听众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