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傅莹2日发表的评论文章《全球化进退中的中国选择》指出,走进2018年,也就走进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最后阶段,当今世界正面临更多的动荡和不安,全球化的进退和全球治理的滞后给世界带来新的不确定性。面对全球化的新态势,中国选择进而不是退,选择深化自身改革而不是固步自封,选择积极参与治理而不是独善其身。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合作共赢的机会,让大家携手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利用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技术和资金,来带动新的经济增长。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可以更好发挥中国的地理和经济优势,为便利亚欧大陆乃至全球的经济和贸易往来作出贡献,带动新的增长,包括中国自身的增长和所有参与国的共同的增长。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前在中国发生了很多重要的事情,其中包括重新认识外部世界。一个判断就是,世界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邓小平将之总结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傅莹认为,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最朴素的道理。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后来发生的事世界都看到了:从改革开放之初打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做起,确立实践先行的路径;进行农村经济改革,引入商品经济概念,从沿海到内地逐步对外开放市场;上世纪90年代初,进一步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念,全面推进市场化改革,努力向世界各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逐步融入世界市场。
中国最初对全球化的了解和认识是有限的,主要是希望通过对外开放引入资金、技术和资源,借鉴先进生产和管理经验,改善生产能力。大约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人开始更好地理解和全面拥抱经济全球化,更加主动地从世界经济环流中汲取活力。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深刻影响,促使中国自身发展战略与世界发展趋势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带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1992年到2016年的25年间,中国名义GDP(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年均增长9.6%,扩大了9倍多,2016年达到11.2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同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2%,居世界第一位。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扎扎实实推进经济建设,人民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汗水,也获得了生活水平的巨大改善。
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然而,代价也是很高的。例如,中国有2.5亿左右的农民工参加城市建设,而他们的背后是大量的留守儿童和分离的家庭。生态环境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治理任务艰巨。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遭遇的两次考验。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在不利的内外经济环境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为亚洲国家抵御金融危机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中国在世界经济下行的关键时刻,以负责任的担当,与美国等多国协调合作,在二十国集团(G20)框架内,支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并参加了对欧洲援助基金。
可以说,没有全球化,人类财富的积累不会提高这么快,中国也难以实现这么快的发展。中国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成长为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之一,并以自己的能力和方案,反哺全球化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