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门窗幕墙行业,大家总说“充油胶”,究竟充的是什么油呢?
答:
白油,又叫石蜡油、白色油、矿物油。
“充油密封胶”刚开始弹性还可以,但使用几个月到半年以后,填充的矿物油从密封胶中迁移、渗透出来,最终导致密封胶自身变硬、开裂、粉化、流油、不粘等系列问题,直接给用户带来严重的质量问题甚至安全隐患。现在的建筑幕墙工程质量保修期通常不低于3年,而建筑幕墙防渗漏的保修期更长,一般不低于5年,而充油密封胶中的工业白油挥发出来一般需要半年到2年时间,也就是说密封胶在质保期内出现开裂、硬化等各种“并发症”的概率几乎是100%。当建筑主体出现接缝漏水、甚至由此引发板块脱落时,必将产生高额的维修费用。“充油密封胶”在施工初期看似节省了材料成本的开销,实际上通过使用期限、安全寿命的换算,用户付出的代价极高。





问:
可是“充油胶”更便宜,便宜总是充满诱惑、令人无法抗拒。
答:
这种“便宜”只是表面上省钱,从各方面来看,“充油胶”只有更贵,没有最贵!
“充油胶”是拿白油替代有机硅基础聚合物,而在密封胶中,直接影响使用性能的就是有机硅基础聚合物。在对性能要求极高的幕墙行业,“充油胶”的便宜正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

值得注意的是,“充油胶”无疑是劣质胶,但是劣质胶不局限在“充油胶”,现在也有厂家会增加填料含量来降低有机硅基础聚合物含量。
“充油”、“增加填料”或以其他形式降低有机硅基础聚合物含量的劣质胶,最终目的都是厂家为了降成本,尤其是在当前原材料涨价潮的背景下!
不过密封胶在幕墙系统中微不足道,就算用了“充油胶”或者其他类型的劣质胶,其实成本也没你说的那么高嘛。
你想得太简单了。密封胶是很小,但“细节决定成败”,就是这样一个细节,一旦失效带来的将是整个幕墙系统不能使用的巨大财产损失,严重的甚至造成人员伤亡,损失将不可估量。

有人可能会说:密封胶和玻璃、铝板、石材等材料相比,在工程用量中占比不大,只要集中资金,把钱投在优质“主材”身上不就没事了!但这却恰恰中了“充油密封胶”生产企业的低价竞争圈套。
殊不知“充油密封胶”还会对铝板等造成渗透污染,且这种污染不同于垂流污染,是不可逆的,无法通过清洗去除。爱面子的业主,爱漂亮的设计师,看到自己的作品(MONEY)被“充油密封胶”搞得泪流满面,是否也在悔不当初,心中滴着血。

事到如今,除了“换皮肤”真的别无它法,唯一可以友情提示的一点,记得在返工时务必选择一支“不充油”的密封胶。
同时,如果充油硅酮耐候密封胶与中空玻璃有接触,所充工业白油还会迁移渗入到中空玻璃,导致中空玻璃的一道密封丁基胶被溶解而出现流油、彩虹现象。也就是说即使玻璃选择的是最顶级的品牌,节能保温、透光隔热等产品性能完美,但也会因为“充油密封胶”这个捣蛋鬼,而变得体无完肤。

图为充油硅酮耐候密封胶开裂和中空玻璃出现流油、彩虹现象
可以说玻璃、铝板和石材三大幕墙工程外立面材料,几乎占据了市场9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出现这些问题后,小修小补通常已经无济于事,只能极不情愿的选择“买单”!在返工时除了作恶的“充油密封胶”本身,玻璃、铝板和石材全部沦为了“躺枪者”,产品更换和实施维修将造成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
敲黑板·划重点
节约成本是每个企业永恒不变的主题,产品价格向来也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然而,什么才是真正的“高性价比”?唯有从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角度才能给出真正的答案。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工程咨询设计院院长刘军进博士认为,建筑幕墙全生命周期管理可从三个方面考虑:
- 一次性投入,包括幕墙设计合理性(系统可靠性、安全性、造价经济性),以及幕墙施工投入;
- 长期性投入,要考虑幕墙材料、构件、结构的耐久性,以及幕墙维护和更换;
- 无形价值的影响,如社会影响,房屋建筑的租售影响。

通常情况下,一块玻璃的更换成本在1万元~10万元之间,超高层、大板块玻璃更换成本更高。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业主、施工企业的社会形象损失更是后患无穷。

拒绝“充油密封胶”是一种责任
经过以上分享,小编相信每一个对产品质量还注重一点的用户,都会毫不犹豫地拒绝“充油密封胶”,拒用“充油密封胶”、重视密封胶质量是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也是对自己品牌信誉的有力维护,不仅最终为自己节约了成本,更体现的是我们保障工程质量安全的一份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