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2logohttp://www.chinaglassnet.com
1902tophttp://www.chinaglassnet.com/magazine/2023323/44970.html
首 页 专题报道 热点新闻 玻璃期刊 市场动态 统计数据 企业资讯 国际动态 玻璃专利 技术交流 标准规范 政策法规 建筑玻璃 电子玻璃
上市公司 高技术玻璃 门窗幕墙 汽车/高铁 经济资讯 辅材与设备 低碳/绿色 太阳能 建筑/房地产 知识窗 会展信息 供求信息 企业黄页 关于我们
200名行业专家预判:重工业和重型运输业2060年净零碳排放
类别:低碳绿色  日期:2018-11-27  来源:  点击率:8124  打印 关闭



逾200名行业专家的反馈、历时6个月的各方意见征询,能源转型委员会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从技术和财政角度来看,到本世纪中叶有可能实现重工业和重型运输行业净零碳排放。

能源转型委员会今天(26日)在京发布的《可完成的使命:到本世纪中叶实现难减行业净零碳排放》报告称,如出台相应的政策,加速创新、加大投资,重工业和重型运输行业可能实现净零碳排放,且此举对全球经济而言成本极小。

该委员会预测,到2060年,全球有可能实现重工业和重型运输行业零碳排放,且对世界经济的总影响将低于全球GDP的0.5%,而发达经济体有望更早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在重工业和重型运输行业的碳减排也有巨大的空间。

“这份报告释放出一个乐观但完全切实可行的信号:我们能够打造一个零碳经济体,而且经济增长不会受到很大影响。”能源转型委员会联合主席阿代尔•特纳(Adair Turner)说。

中国在重工业和重型运输行业的碳减排有着巨大的空间。
能源转型委员会专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赵昌文在今天下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上述报告概述了水泥、钢铁、塑料、卡车运输、航运和航空全面脱碳的可能途径。目前这些领域的排放量占能源排放量的30%,随着其他行业排放量的进一步降低,到本世纪中叶,这个比例可能增加到60%。

报告称,利用现有技术实现完全脱碳在技术上可行。重工业和重型运输行业净零碳排放对终端消费品成本的影响很小,如采用绿色钢材对一辆汽车的售价影响为总体价格上涨大约1250元;采用绿色运输方式对一条进口牛仔裤售价的影响不足1%;采用低碳塑料会对一瓶苏打饮料的售价影响为价格上涨1美分。

报告认为,可以通过提高能源效率、优化碳密集型材料的使用(提高材料效率和回收利用)以及限制碳密集型运输的需求增长(提高物流效率和模式转换)进一步减小影响。

赵昌文称,在重型运输行业,到2030年,电动卡车和公共汽车(采用电池或氢燃料电池)可能变得具有成本竞争力;而在航运和航空领域,液体燃料可能仍然是远距离运输的首选,但可以通过使用生物或合成燃料实现零碳化。针对货运和客运提高能源效率、物流效率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模式转换,有助于减小转型挑战带来的压力。

报告认为,中国企业将在重工业和重型运输行业进行脱碳投资,这其中蕴藏着巨大商机。中国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丰富,现在正是其重塑工业、转而采用更具竞争力的低碳工业模式的绝佳时机,且这样做还可减少空气污染。

“在工业领域,如果循环性更强的经济体能够更高效地使用材料、大幅加强回收和再利用,全球初级生产量和排放量的减幅将高达40%。”赵昌文表示,在发达经济体,这一数据更加可观。塑料和金属行业中蕴藏的机遇最大。达到完全脱碳需要一系列脱碳技术,实现净零碳的最佳途径因地而异,具体取决于当地的资源。




报告称,面临最严峻脱碳考验的行业是塑料业,因为脱碳成本高昂、行业结构零散,报废后排放物、水泥、过程排放物和运输的处理难度很大。

报告认为,加快难减行业脱碳步伐的关键政策杠杆包括:加强对工业流程、重型运输和消费品碳含量的碳强度(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求;引入适当的碳定价机制,在理想目标下,努力建立一个国际范围内认可的综合定价体系。同时,必须认识到,也有采用按行业、下游消费品适用情况和其他提前议定的标准区分确定价格的可能性;通过对材料效率和回收进行适当监管,鼓励经济体由线性转向循环性;投资绿色产业,通过研发支持、部署支持和公共采购刺激对“绿色”产品和服务的最初需求;加速公私协作,建设必要的能源和运输基础设施。

国际能源转型委员会是国际性高规格的能源智库,其核心目标是在平衡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控制全球变暖温升不高于2度的前提下,加速全球能源生产、传输、消费系统的低碳转型。该委员会采用委员会制,委员由高级政府官员、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高级管理者、知名研究机构学者组成。



玻璃工业网
相关新闻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玻璃工业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玻璃工业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玻璃工业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友情连接
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网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聚玻网  中国环保网  中国玻璃网  中华玻璃网  玻璃英才网  中国玻璃人才网  华夏玻璃网                                                                                                                                                                                       

主办: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            承办: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玻璃信息研究中心
电话:010-65762696            E-mail:chinaglassnet@163.com
京ICP备06011358
Copyright © 2010 itibmic.com All rights reserved玻璃工业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