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2logohttp://www.chinaglassnet.com
1902tophttp://www.chinaglassnet.com/magazine/2023323/44970.html
首 页 专题报道 热点新闻 玻璃期刊 市场动态 统计数据 企业资讯 国际动态 玻璃专利 技术交流 标准规范 政策法规 建筑玻璃 电子玻璃
上市公司 高技术玻璃 门窗幕墙 汽车/高铁 经济资讯 辅材与设备 低碳/绿色 太阳能 建筑/房地产 知识窗 会展信息 供求信息 企业黄页 关于我们
新华社质疑“环保一刀切” 失业潮引发抗议示威
类别:热点新闻  日期:2017-6-6  来源:  点击率:23040  打印 关闭

 

环保引起失业潮

 

近期,各地频频传来去产能和环保整改“捷报”!近些年产能过剩、制造业“疲软”、物价高涨、重污染天气频发,企业纷纷“外逃”,因去产能、环保整改,大批印刷企业限产、关停!由此引发的失业潮正在逐渐席卷每个城市!近日,相关部门断水断电粗暴强制关停,将导致数百万人失业。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环保整改,制造业不景气,又遇物价不断上涨,人工成本高,可以生产的中小民营企业养人难,市场多变,很多有单不敢接,再就业难上加难。大企业降薪,小企业整改,但看来:这次的失业比之前经济不景气失业更残酷!为什么呢?因为经济不景气失业是因为短期调整,不会导致行业消亡,但这次是经济结构调整导致的结构性失业,结构调整将导致有些工种和岗位消失,很大一部分人将被残酷淘汰。中小企业没有抗风险能力,经过环保整改,本身就会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自身难保,谁还会顾及普通员工?

 

4月16日,环境保护部第十五督查组有关人员在山东省济南市一家企业执法时受阻,被扣留长达一小时之久。当天,第九督查组有关人员在河北省邢台市现场检查时执法证被抢夺。

 

 企业避不开门,阻挠执法

 

4月下旬,河北三河市,更是有部分企业主和员工拉横幅抗议!

有行业同仁表示:还没从延迟退休的打击中缓过神来,又来一波失业潮!开放二胎不敢生,限制房价买不起,赚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哪里有不公平,哪里就有反抗,盲目的一刀切只会适得其反。毋庸置疑,针对部分地区政府短期内“一刀切”的环保管控方式,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质疑。

 

受伤的总是中小企业,悲剧还在上演
 

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有40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贡献了中国60%的GDP,50%的税收和80%的城镇就业。同样,在全世界,中小企业都是一国经济的主体力量,是最受重视的群体。在欧盟,共有2000多万家中小企业,占欧盟企业总数的99.8%。其中92.2%是雇员少于10人的微型企业。

 

近两年来,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全民创业、万众创新”,事实上也是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一种培养。因此,希望中小企业老板们不要妄自菲薄,中国经济要发展,最终还得靠中小企业。

 

2016年-2017年以来,在去产能、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包括化工行业企业在内的广大中小企业成为了去产能的对象,特别是在雾霾压顶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被一刀切式关停。

 

去年的化工市场涨价潮并非是需求回暖所拉动,而更像是环保和去产能导致上游材料企业产能突然集中而引爆的涨价潮。这种爆发式的涨价很难传导给终端企业,使得位于中游的众多中小化工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订单转移等原因而出现倒闭潮。

 

中小化工企业大面积停产,民怨沸腾

 

2016年的“G20蓝”和第四季度的环保风潮是无数实体行业老板心中永远的痛,工厂在未获一分钱经济补偿和税收减免的情况下,被迫多次停产限产,民企的承受能力已经达到了极限。

 

2017年是“大气十条”第一阶段实施的最后一年。更为不利的是,今年还是中国的峰会大年, 3月份开“两会”,5月份开“一带一路”峰会,9月份的金砖国家峰会,以及近几年约定俗成的第四季度雾霾大会。如此看来,对钢铁、水泥、造纸、包装印刷、化工、涂料等行业来说,2017绝非等闲之年。

 

一些印刷企业老板哀叹:环保严查,本无可厚非,但在当前去产能、原料飞涨的情况下,运动式、一刀切式环保渐渐变味,一场声势浩大的“保卫蓝天行动”变成了无数民企的哀号。我们害怕每个太阳升起的早晨,工厂外警车 、执法车 、甚至便衣 、甚至出动无人机。 

 

很多中小化工企业主全部身家都压在工厂里,而无数工人正背负着房贷、车贷、养家、养老的巨大压力,政府采取一刀切式整治令不少无污染的企业也被强制关停,甚至做豆腐、做早餐的小店也被关闭。一时之间,引发了民怨沸腾。

 

有企业表示:


    政府倡导的环保治理切合实际民生,但要引导企业合理循序改造,不能让老百姓看到政府部门的人像鬼子进村,现在哪个大小化工企业不是大门紧锁!”

 

    也不能说是厂家的错,有些执法人员确实野蛮,没有这些人说话的权利,环境是要整理,那也需要一个过程吧?“

 

    政策要有连续性才行,今天一个政策,等你投资整改了;明天又一个政策,上次的整改又不行了!一个部门一个样,谁也不敢表态,为了自己的乌纱帽,上面咋说咱就咋搞,就一个字“关”!其实就是懒政、无为!

 

 

有些民企则感觉受到不公平对待,称:

 
    京津冀污染了就治理周边地区,就和人身体一样。美食有嘴享受疾病别的器官分担。

 

    都是拿鸡毛当令箭的主,这么多大型污染企业一化工厂,热电厂,钢厂等不管,专抓私营企业,用心何在?

 

要想环保须从源头开始,不叫烧煤,把煤矿关了,把烟厂停了,中石油中石化毙了。就天津市为例各区数以千计的小微化工企业关停,又有多少人失业?又有哪一级政府、部门想过他们的生活怎么办?

 

有企业职工也深表担忧的说:

 

土地流转了,厂子关停了,不知道老百姓的明天会是啥样,孩子上学,老人抚养,甚至基本的温饱怎么解决呢?

 

以上网友说的太好了,这样整理下去,社会更加混乱,关闭了多少工厂,企业,下岗了多少工人,孩子需要上学,父母需要善养,该怎么办啊?

 

现在自主创业的小企业基本都是70 80后的人群,肩上担负一家老小三代人的生计,这样一刀切,让我们怎活活呀!

 

有民企老板憋屈地表示:


    去年11月份,环保局声称燃煤锅炉必须安装过滤装置,确保烟囱冒出来的是白色烟雾,而且要先交5万元罚款,在办理环评报告,当人们紧张的在一个月内花费20多万元办理了环境评估和燃煤锅炉的改装,环保部门却声称要限量生产。

 

到今年2月份,国家开大会,要求全部工业用电企业必须停产,有任何证件和报告也不行,一经查处拘留罚款,忍了,等几天。大会过后的人们连夜赶工,因为耽误的时间太长了。然而就在4月1日以后,人们彻底绝望了,国家成立雄安新区,周边所有符合小乱污的企业  全部拆除(不管你有没有报告),老百姓必须全部更换天然气炉子。

 

当然,也有理性的声音:


    中央的政策是好的,为了环境治理污染,只是方法措施有问题,不能一刀切,把这么多企业全部关停不是办法。
 

 

新华社与门窗邮报齐质疑环保风暴“一刀切”

 

目前中央环保督察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已经看到了显著的效果。不过,从经济发展角度讲,又出现了限制经济提速的情况。我们如何才有更和谐的环保政策?如何才能更文明地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门窗邮报老狼认为:

    如果过度的环境监管会吓跑投资者,也无法引进对我们环保工作有益的技术和创新。

 

 

那么,如何做到合理的环境监管,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在国家大力开展环保整治的时代背景下,这些企业主的大声呼吁显然无法改变这一历史洪流的方向。但老百姓要喘气更要生计,还请有关部门在进行环保整治的同时,认真调研,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和员工们的生存!

 

而新华社一则名为《环保管控不能"一刀切"》的文章中就对环保督查“一刀切”提出质疑。

 

环保管控不能"一刀切"

 

 

“一刀切”根源:急功近利与体制监管的不完善
 

环境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能顾此失彼。在运用环境管理手段时,不能只偏重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更应该将其与法律手段、信息化手段、科技手段等综合使用,充分发挥各种手段的优势,以达到最佳环境管理效果。

 

另外,在在管理体制上,基层环保的人事权和财务权都在地方政府手中,而环保总局对各地环保部门只有业务上的指导关系。这样常常使基层环保部门在地方经济与环境保护发生利益冲突时,处于尴尬、被动的局面。在环保队伍建设上,基层环保人员数量及业务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缺乏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经济发达地区,基层环保管辖范围不断扩大,但在行政村还未设立专门的环保机构,配备环保专管员,使得基层环保直接监管污染企业显得力不从心。“一刀切”是难以避免的结局。几番折腾下来,受伤的总是中小涂料企业啊!

 

有话说:环保治理切勿盲目“一刀切”

 

环保整治有必要,也是大势所趋,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老狼认为, “一刀切”环保执法的背后,体现了我国过去多年对环保的欠账,以及试图还账背后的急功近利。

 

在环保整治过程中,“一刀切”使大量企业无所适从。我们要蓝天、要绿水,也要生存。要环保,首先要采取“一城一策”对症下药,细化环保监管制度,方可长治久安。

 

一刀切的在中国历史上已经产生过很多灾难,能不能引起相关部门的反思呢?大家认为呢?

 

 



玻璃工业网
相关新闻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玻璃工业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玻璃工业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玻璃工业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友情连接
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网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聚玻网  中国环保网  中国玻璃网  中华玻璃网  玻璃英才网  中国玻璃人才网  华夏玻璃网                                                                                                                                                                                       

主办: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            承办: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玻璃信息研究中心
电话:010-65762696            E-mail:chinaglassnet@163.com
京ICP备06011358
Copyright © 2010 itibmic.com All rights reserved玻璃工业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