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2logohttp://www.chinaglassnet.com
1902tophttp://www.chinaglassnet.com/magazine/2023323/44970.html
首 页 专题报道 热点新闻 玻璃期刊 市场动态 统计数据 企业资讯 国际动态 玻璃专利 技术交流 标准规范 政策法规 建筑玻璃 电子玻璃
上市公司 高技术玻璃 门窗幕墙 汽车/高铁 经济资讯 辅材与设备 低碳/绿色 太阳能 建筑/房地产 知识窗 会展信息 供求信息 企业黄页 关于我们
我国新能源投入全球领先 但“短板”突出
类别:热点新闻  日期:2017-4-6  来源:  点击率:5760  打印 关闭



        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威胁到人类生存,使世界能源消费和发展方向由化石能源转向清洁能源。许多国家都将可再生能源作为新一代能源技术的战略制高点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新领域,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其中中国近年来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傲视群雄。美国能源经济和金融分析研究所日前发布报告称,2015年,中国的新能源投资达1029亿美元,占全球投资总量的1/3。2016年,中国面向海外的新能源投资同比增长60%,达32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投资的“稳定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引领作用。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但中国的能源供应却相对紧缺,而且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据BP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共消费能源30.14亿吨油当量,占比22.9%,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从目前全球能源消费结构来看,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足鼎立。而中国依旧高度依赖对煤炭的消耗,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占比高达63.72%,远高于全球29.21%的水平。因此,借助全球能源消费的转型升级,中国持续发力新能源,有其必然性和紧迫性。

 

 

        在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十三五”期间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新增投资将达到2.5万亿元,比“十二五”增长近39%。在国际能源变革的大趋势下,依靠可再生能源的大力投入,中国不但将持续提升自身的能源安全,缓解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还将在世界能源市场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可再生能源是中国非化石能源的主力,也是中国未来能源转型的重要依托。


        虽然我国在新能源领域快马加鞭,部分产业也已经具备相当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不小差距。


        首先,高投入低产出问题严峻。新能源毕竟是能源领域的新事物,发展初期必然在技术、规模等方面存在劣势。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技术相对复杂,整体规模偏小,所以单位投资成本并不具备可比性。假设燃煤发电成本为1,核能发电成本略高于煤电,生物质发电成本则为1.5,风力发电成本为1.7,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甚至是燃煤发电成本的10倍以上。虽然我国风电、太阳能在建装机量全球领先,但在风电领域,我国风电机组的平均利用率仅为20%,明显低于25%~30%的国际平均水平。


        其次,国内市场不成熟。虽然近年来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新能源发展的政策,但我国新能源市场依然集中在海外,国内市场成熟度较低,也就无法对拉动新能源发展形成反作用力。据报道,2012年中国光伏产能在全球中的占比高达80%,而国内光伏市场在全球的占比不足1%,供需失衡局面可见一斑。


        再次,核心技术对外依赖严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能源产业起步相对较晚,基础研究薄弱,创新能力相对偏低,产品质量不稳定,无法满足高端需求。核心技术空心化问题,在我国新能源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越发突出。不掌握核心技术,将受制于人,从而限制未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层次的提升。


        此外,我国新能源产业还面临产业体系不健全,产能过剩与不足并存,配套设施不完善,政策法规不全面等问题。


        为推进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现有问题。


        必须降低新能源生产成本。目前国内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政府政策扶持。新能源的推广作为一个社会性问题,终究还是要靠市场来解决。近年来政府提出在传统垄断行业实施混合所有制经营,便是促进新能源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有利途径。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才能合理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


        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提升竞争力。虽然我国新能源产业起步较晚,但国内新能源研究机构及人员并不少,但分布相对分散,需要整合国内新能源研究领域的资源,集中力量攻克核心技术,占领产业竞争制高点。政府应该为技术研发提供财力和物力支持。


        此外,国内政策体系应尽快完善,对项目审批、价格机制、资金安排等协调机制进行明确规定,同时要建立竞争机制、补偿机制、目标机制等运行机制,以促进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为我国新能源的持续发展提供切实保障。






玻璃工业网
相关新闻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玻璃工业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玻璃工业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玻璃工业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友情连接
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网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聚玻网  中国环保网  中国玻璃网  中华玻璃网  玻璃英才网  中国玻璃人才网  华夏玻璃网                                                                                                                                                                                       

主办: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            承办: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玻璃信息研究中心
电话:010-65762696            E-mail:chinaglassnet@163.com
京ICP备06011358
Copyright © 2010 itibmic.com All rights reserved玻璃工业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