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两百多年来,以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为基本特征的黑色发展模式,在推动经济增长、为社会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引发了环境污染、能源资源枯竭、极端气候变化等多重危机,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当人类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全球产业结构逐步呈现出绿色化趋势。一个产品从最初设计到最终销售给消费者,涉及到整个供应链上所有相关企业的活动,绿色供应链是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要求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把绿色化融入工业发展进程中,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实现工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供应链和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一同成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1.美国
美国是绿色供应链概念的发起者,美国政府主要是通过政策性引导,制定一系列科学的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等手段,推动本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
信息披露。美国建立了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要求企业定期向社会公开供应链的环境状况,以美国联邦保护署建立的《有毒物质排放清单》制度为例,该清单要求企业必须报告化学物质在生产、运输、储存、使用等各个环节的排放信息,密切监视有害物质在企业供应链中的流向。此外,美国还积极推行环境信息自愿报告制度,无论是本土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必须报告其金融和公司管理状况,包括企业运营、供应链中商品的配运以及服务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自愿合作计划。为鼓励企业主动参与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减少供应链对环境的影响,美国政府推行企业自愿合作计划,资助了一系列自愿项目,自愿项目为企业交流最佳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行业内发挥了连锁、扩散效应。最典型的例子是2004年美国环保署启动的政府与行业合作项目的——智能交通项目,项目设立目的是通过实施能效措施,为物流公司提供低油耗战略。项目以认证形式开展,满足一定的能效要求可以获得认证。万络国际物流公司鼓励下属的运输公司实施职能交通项目,EA物流公司优先选择了高效的智能交通项目成员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2008年,EA公司57%的货物是由参与智能交通项目的合作商运输的。
积极推行政府绿色采购。美国绿色采购制度比较完善,相关法律主要有12873号行政令《联邦采购、循环利用和废物预防》(1993年)、13101号《通过废弃物减量、资源回收及联邦采购来绿化政府行动》(1998年)等。2001年,联邦环保署颁布购买食品、电子设备、洗衣机、复印机、地毯等一系列产品的指南。美国《政府采购法》对绿色采购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采购生态型(主要指利用可再生材料生产)、环保型、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影响最小的产品和服务,并规定采购额超过1万美元时必须按照程序优先采购环保署指定的产品,为此环保署还制定了《全面性采购指导纲要》(CPG)有关产品的采购目录。
2.欧盟
欧盟实施“绿色产品”战略,强调一体化生产政策,制定了环境法案,建立了生态标签制定,引发了绿色供应链的全球效应。
环境法案。欧盟于2003年颁布了两个最著名的指令,《关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又称WEEE指令)和《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又称RoHS指令),这两个指令分别抓住产品设计和产品使用寿命终止报废回收两个关键环节,从源头减少有毒有害物质产生,提高资源回收再利用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两个指令对全球电子电器产品生产商、销售商,乃至电子行业整条供应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态标签。生态标签又名“花朵标志”,欧盟以自愿形式发起生态标签制度,1992年通过EEC880/92号条例出台了生态标签体系(EEC是欧洲共同市场),并于2000年通过1980/2000号条例进一步修改补充。生态标签制度对除食品、饮料、药品和医疗设备之外的所有产品和服务业进行生态标签体系认证,鼓励私营部门提供环保产品和服务。获得标签的产品和服务带有一个造型简洁的花朵标志,如图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