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武汉近300家娱乐、工商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遭遇天然气全线停供,《湖北日报》称,武汉天然气供需缺口正在急剧拉大。
为了填补北方巨大的天然气缺口,南气正在加快北上支援的步伐。
中海油和中石油首次联手保天然气供应,将华南地区的海气和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至北方,目前已部分抵达河南、安徽、山东南部一带
高层的意思是“逐步将天然气培育成为我国现代清洁能源体系的主体能源之一”,是“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尽可能利用清洁能源”,各地实施起来如火如荼,力争一步到位的落实、全方位的升级。
04
发改委正在平抑“气荒”带来的冲击波,这两个月来,LNG价格瞬间暴涨,创下几十年来绝无仅有的增速和高位。
9月底中石油发出的天然气涨价通知拉开了LNG涨价序幕。这一则通知,直接将发改委关于天然气价格从今年9月1日起下调0.1元/立方米的文件变成一纸空文。
管道气必须保障民用,LNG(液化天然气)则成了争夺对象,甚至出现有价无气现象。使用天然气作为发动燃料的LNG重卡最近销量一路下跌,开LNG重卡的司机都打算卖车了,因为烧气的经济效益与日俱减。
据中国能源网,这两个多月来,中国LNG市场供应价从3000元/吨,迅速窜高到7000多元/吨,涨幅超过100%。
12月1日,大庆中瑞挂牌价报9400元/吨,创历史新高。
12月4日,国家发改委出面,要求各地发改委必须召开LNG价格法规政策提醒告诫会,要求企业加强价格自律。
但是,在三桶油高度垄断气源的LNG市场,价格处于完全放开状态,告诫会只能成为一种指导,向市场发出降价信号,真要发改委直接干预价格已经变得很难。
由于中国富煤少油贫气的能源禀赋,天然气供应不足一直是老问题。
但这一次和往常不一样,供需已经彻底失衡,供应量频频告急,市场需求却在供暖季集中爆发。
05
导火索是过快过猛的煤改气工程。
据中国能源网,今冬北京比去年多用气16亿立方米,河北200万户农民煤改气用气至少20亿立方米,山东比计划多出5亿立方米。据说因煤改气所需天然气消费量近200亿立方米。
再加上工业用气,需求缺口更大,但是中国的天然气供应能力又是什么情况?
前不久有关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各地尽快建成三天的天然气储备能力。这也意味着一个严峻的形式:中国多地的天然气储备能力连三天都达不到。
2016年底,我国地下储气库实际工作量为76亿立方米,仅占当年2058亿立方米消费量的3.7%,大大低于国际16%的平均水平。
不仅储气量低,储气设施建设还严重滞后,冬季高峰和低谷的差值一大,调峰能力又太低,导致了一些家庭有气还烧上饭,“错峰做饭”都变成流行词汇。
单靠国产气,供需缺口只会越来越庞大,中国只能选择不断提升进口气比例。就LNG进口量,今年前10个月已经增长接近50%。
但是,想要大量进口天然气缓解国内气荒问题,目前来看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管道气运输上,中俄的“西伯利亚力量”东线已经在2015年开始施工,但是真正要帮上忙,达到每年运输380亿立方米的目标,也得到2018年,而另一边的西线谈判目前还被无限期搁置。
大量LNG的运输,就目前中国的港口接受能力,也是一个极大挑战。但是,中国已经在积极寻求向美国进口LNG。今年11月9日,中国燃气公司还和美国一家LNG公司Delfin签署了一份无法律约束力的谅解备忘录,表示了中国燃气有兴趣采购15年的长约LNG,每年约45亿立方米。
实际上,这次“气荒”的背后是一场能源革命的尝试——用油改气、煤改气等政策改变北方地区的能源消费格局,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只是用力过猛,短时间内制造了大量的燃气需求,另一边供应端紧张,造成气荒。在一个垄断市场完全放开LNG价格,气价不可避免走向失控。
未来几年里,国内天然气的消费量只会大幅提升,这场“气荒”也还远远没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