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全国两会,国企改革与发展仍是热点主题。2016年,应当关注国企改革与发展五大热点。
热点之一:加大国企改革试点,国企改革广度、力度、深度将进一步加大。
国务院国资委宣布第一批试点成果,这批试点将代表国企改革与发展方向,并启动第二批国企改革试点。已经公布试点的6家央企包括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粮集团、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内地、香港两地上市公司共34家。这批央企的试点成果总结已久,应该有望成为央企改革的先行者。
十项改革试点与第一批试点相比有三个变化:一是顶层设计方案出台后,对国企改革的部署重点更加明确,试点更加具体,针对性更强。二是在供给侧改革及“十三五”规划的大背景下,将国企改革中的一些新问题列入了试点内容,尤其是兼并重组的试点。三是内容更丰富,范围也进一步扩大。根据国资委确定央企改革第一批试点的原则以及最终确定试点集团的特点,将从四个特点来选择重点关注的集团:集团性质以竞争类为主,且是产业龙头公司;集团具有一定改革基础及经验;集团改革方向较为明确;管理层改革积极性较高或有相关表态。
热点之二: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将是重中之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6年政府宏观调控的主基调,近期也是政策频频出台。从全国31个省区市两会看,各地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国企改革和去产能是今年工作重点之一,重组、混合所有制改革、资产证券化成为重要措施。在2016年全国两会前后,对于传统产业去产能、僵尸企业清理等方面有进一步的政策表态。钢铁、煤炭方案出来了,水泥、玻璃、有色等方案也为人们关注。估计,去产能、“僵尸企业”清理等方面,“不想去”、“不敢去”、“不能去”现象,将会成为舆论热点。政府部门的政策配套缓慢,也将成为焦点。
要重点关注地方国企和央企产能过剩领域的壳资源。筛选标的的逻辑是:一是行业属于产能过剩领域,如煤炭、钢铁、水泥、玻璃、有色、建材等;二是公司效益较差,甚至处于长期亏损状态,改革需求迫切;三是公司背靠大集团,资产证券化率较低且有优质资产,上市公司资产清理后优质资产有望注入。
2月22日政治局会议强调“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有一个“僵尸企业”的处置问题。让“僵尸企业”入土为安并不是让企业直接倒闭或者退市,首选还是并购重组,通过资本运作来“出清”。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去产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兼并重组为主,破产清算为辅。”但是,煤炭、钢铁行业大而不倒,计划经济痕迹深重,“出清”造成大量失业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做好风险防控,避免社会动荡,是必须高度重视的。
热点之三:地方国企改革进入全面加速期。
地方改革试点也将进一步推进,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从梳理各个省的两会情况来看,至少有23个省重点提及“调结构”,有26个省重点提及“环保”。此外,有9个省份围绕“一带一路”提出相关目标愿景,有14个省份提及申报建设自贸区。其中,上海、吉林、浙江、山东、江西、湖南、广东、福建、宁夏、新疆、河北、河南、江苏等十余省区市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了2016年的国企改革主要工作,在加速重组调结构、清退落后产能、资产证券化、股权多元化以及投资运营公司等方面提出诸多新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以混合所有制为导向的市场化兼并重组将加速,包括整体上市以及整合重组均是地方国企改革的主要路径。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可以看出,国企改革正式步入了快车道,有望盘活超万亿的国企存量资产。今年地方两会对于股权多元化、资产证券化、落后产能清退方面作了许多新尝试。相关股权激励和产能清退的细则如果得到明确,意味着困扰国企改革的关键瓶颈今年有望打破。
热点之四:央企与地方国企的兼并重组进入了加速期。
分类基础上的兼并整合将成为国企改革重头戏,围绕着国企改革的市场化重组大潮正在开启,下一步将通过加大集团层面的兼并重组来推动强强联合和专业化重组,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股权合作、资产置换、无偿划转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同质化业务整合和细分行业整合,同时也加快一些缺乏竞争优势的非主业领域及一般产业低端环节的退出,为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扫清障碍。
今年将是重组与清退产能年,有望带来市场对于国企改革预期的重构。在监管部门鼓励、市场倒逼的背景下,或许会迎来产业横向整合与纵向链条整合的潮流,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产能过剩行业的资本市场兼并重组事件将大概率增多。
在106家央企中,业务在竞争性领域且业务相互有重叠、容易引发市场合并重组预期而进行合并的央企,包括建筑工程、有色及冶金、航运、军工、电信及旅游等消费服务领域。除上述已经有进展的航运央企外,其他包括中国铁建、中国中冶、中国铝业、五矿发展、武钢股份、中国国旅、中航科工等也会有机会。
热点之五: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及国企保增长。
2月22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而且强调“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今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要完成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区间”自然会下移,但幅度不会过大,因为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保证一定速度,具体区间会在全国两会期间最后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