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2logohttp://www.chinaglassnet.com
1902tophttp://www.chinaglassnet.com/magazine/2023323/44970.html
首 页 专题报道 热点新闻 玻璃期刊 市场动态 统计数据 企业资讯 国际动态 玻璃专利 技术交流 标准规范 政策法规 建筑玻璃 电子玻璃
上市公司 高技术玻璃 门窗幕墙 汽车/高铁 经济资讯 辅材与设备 低碳/绿色 太阳能 建筑/房地产 知识窗 会展信息 供求信息 企业黄页 关于我们
下游需求萎靡 纯碱阴跌难止继续探底
类别:市场动态|市场动态  日期:2015-6-15  来源:  点击率:10512  打印 关闭


    与当前资本市场上纯碱股价暴涨相反,实体制造业的纯碱价格一路阴跌,呈现出与虚拟市场冰火两重天的情景。纯碱出厂价自年初的1600元(吨价,下同)破位下跌以来,经持续逐级小幅
盘落,目前已降至1400元,再破整数关口已是大概率事件。后市来看,纯碱市场供应增加、需求不旺,出口竞争加剧,价格仍将继续筑底,阴跌走势尚需维持一段时间。

  氯化铵转旺联碱增加市场供应

  去年三季度至今年首季,因受农业季节因素影响,农用氯化铵市场一直处于冰点之下。由于联碱与氯化铵具有1:1的产出关系,过剩的氯化铵胀库导致联碱企业或停车维修或压低负荷,由此减少了市场供应压力,维稳了纯碱价格。然而,二季度以来,随着各地春耕农事活动的展开,氯化铵需求增加,联碱企业不仅消化了之前的存货,而且随产随销不再出现压库,产销一片红火。截至上周,氯化铵市场价格较年初普遍抬升了100~200元。

  氯化铵需求转热无疑给联碱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撑,业内企业全面启动生产的冲动难以抑制。加之联碱生产的环保压力远比氨碱小得多,因此大批联碱增量上市就成为常态。显然,在联碱占据半壁江山的情况下,纯碱价格便难于保持坚挺。

  另外,产能严重过剩是导致国内纯碱市场缺乏活力的主要原因。据悉,当前全国纯碱总产能已突破3000万吨,过剩近1000万吨。虽然纯碱扩能步伐出现停滞,但尚有许多在建项目在觊觎该市场。由此可见,过剩产能高悬,纯碱价格难以保持在合理波动区间,阴跌在所难免。

  下游仍低迷需求缩量市场萎靡

  作为“三酸二碱”的基础原料之一,纯碱的用途虽然很广泛,但其下游主要是玻璃、印染、化工等行业。其中,浮法玻璃占到使用量的70%以上。目前,玻璃行业受到较多的环保、能源政策因素制约,生产成本上升,行业基本是全线亏损,国内已有多家大型玻璃生产线先后停产。显然,当前玻璃行业无力接受较高的纯碱价格。同时,因受欧债危机后续影响,我国传统印染纺织业出口受阻仍没有结束,国内印染行业持续不旺,特别是江苏、浙江一带印染企业开工情况很不理想,这自然降低了对纯碱的需求。

  玻璃行业的好转主要靠房地产业复苏来拉动。近期以来,有媒体不断曝出一线城市地产业转好的消息。然而,局部的地产业红火,并不能改变全国地产业仍然持续低迷的现状。因此,玻璃行业恐怕还要等待一段时间,而纯碱业对此也不能抱有太高的预期。

  出口独木桥相互踩踏挤压价格

  近几年来,在国内纯碱产能严重过剩,供需关系严重畸形背景下,大型纯碱企业利用比利时、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停止纯碱生产的机会,积极扩大海外市场出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市场压力,稳定了产品价格。比如,2014年中国纯碱经济联合体旗下国内7家重点企业,共计出口纯碱136.8万吨,占全国出口量的76.4%。其中,唐山三友32.3万吨,山东海化26.8万吨,南化公司连云港碱厂33万吨,三大传统骨干企业出口纯碱就接近100万吨,取得了较高的出口经营收益。

  然而,尽管出口形势依然看好,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今年国内纯碱出口可望保持10%以上的增长,但随着国内纯碱产品的增加,在已经过分饱和与市场已被完全分割的条件下,为给增量纯碱寻求出路,国内更多纯碱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出口这道门,于是各路纯碱争先恐后地涌向港口码头。然而,国外市场容量有限,过量出口就给海外买家提供了压价选择的便利条件;而挤在出口独木桥上的纯碱企业为保持自己的产销平衡,竞相压价出货就成为唯一选择。

  除此之外,当前国内纯碱新增产能多呈现潜伏状态,当市场稍有转机,或者生产企业为应对某种需要时就会启动。最为可怕的是,它们冲击市场往往不计成本,对产品价格干扰更大,对市场秩序的破坏也更严重。因此,国内纯碱价格持续阴跌,探底过程也许会相当漫长。



玻璃工业网
相关新闻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玻璃工业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玻璃工业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玻璃工业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友情连接
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网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聚玻网  中国环保网  中国玻璃网  中华玻璃网  玻璃英才网  中国玻璃人才网  华夏玻璃网                                                                                                                                                                                       

主办: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            承办: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玻璃信息研究中心
电话:010-65762696            E-mail:chinaglassnet@163.com
京ICP备06011358
Copyright © 2010 itibmic.com All rights reserved玻璃工业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