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贵州省经信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省工业发展创下历史新高:全年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1000亿元,新增烟酒、化工、建材3个工业总产值千亿元级产业,工业园区预计实现总产值6800亿元,工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结构趋优、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
数字见实力
职能部门一系列的精准服务和改革发力,为企业排忧解难,更让2014年贵州工业发展“成绩单”上的一个个数字,不断跳跃攀升。
贵州省深入开展“双服务”大行动和实施“百千万”工程,着力解决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全年各级帮扶工作组深入企业开展帮扶7500余次,解决问题5200余个。积极推动发供用电企业形成利益机制,促进政、银、企密切合作,落实大用户直购电98亿千瓦时,成功推动贵铝、遵铝等企业复产,稳定水钢、遵钛等企业生产。加强协调调度,努力增加外送电量,保持煤、电支柱产业增长,全年西电东送电量41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全省统调发电量137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
在工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密集而至的改革攻坚,最大程度释放了政策红利。
通过创新园区建设经营模式,推动盘活园区资产,全部工业园区完成经营公司组建工作;对于非公经济,贵州省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模式,牵头制定《2014年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改革实施方案》,出台《贵州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重点领域清单(正面清单)》,建立小微企业信用体系、打包贷款机制和风险担保补偿机制;在军民融合领域,出台《贵州省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改革实施方案》,推出50项先进适用军转民技术和50个研发项目;为给企业减负,突出依法行政,绘制并公布行政审批运行流程图,减少行政审批事项8项,审批时限在法定基础上缩短50%以上,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事项实现集中统一办理。
2014年,全省500万口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3600亿元,同比增长17.4%。2000万口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3%,排名全国第五。工业占GDP比重34.7%,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50万口径工业投资全年预计完成50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25%,其中产业投资预计完成3800亿元,同比增长20%。
转型调结构
展开2014年贵州工业数据报告,一连串的亮点频现于纸上:
以大数据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规模总量1460亿元,同比增长62%;新医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0%以上,在十大产业中增速第一;“四个一体化”完成投资370亿元,新增19个子项目建成投产;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4200亿元,占GDP比重46%,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完成6200亿元。以产业培育为重要抓手,工业转型升级绽放活力。
新兴产业朝着高端化发展
“言大数据必谈贵州”,这已成为中国IT业界共识。贵州大数据产业领跑中国已经一年,不仅在全国率先出台《贵州省信息基础设施条例》、《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等重大政策文件,更启动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会战”,全国首个省级政府主导的“云上贵州”平台上线运行,“7+N”云工程建设开花结果。
去年获工信部批准创建贵阳·贵安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黔中大数据应用服务基地列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安顺市西秀区、遵义市红花岗区列入国家信息消费试点,久联集团等6户企业列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700兆频段4G组网试验取得突破性进展,贵阳、遵义、安顺三市通信同城化实现并网升位。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质量求发展
2014年,贵州工业产业集聚效应更加明显,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质量的提升,为产业拓展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产业集聚已从“起步建设期”步入“快速发展期”。
省级30个重点园区明确升级路径,一批小而特、小而精、小而优的地方特色园区蓬勃发展,为工业增长夯实基础。去年全省工业园区实现总产值680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2%,新建标准厂房1070万平方米。其中小孟、仁怀2个园区总产值突破500亿元,20个园区总产值超过100亿元。全省新增入园企业2260户,新增入园项目2507个,新到位签约资金2768亿元,新增就业人数22.5万人,新增税收537亿元。
低碳产业成为行业新标杆
贵州省以化解产能过剩为抓手守好生态底线。实施倒逼机制,超国家计划制定并完成全省淘汰落后产能指标。对水泥、平板玻璃、钢铁、铁合金、电解铝等行业项目情况进行清理公示,凡不符合产业政策、准入标准、环保要求的一律停建。加大工业节能力度,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大力推进工业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列入国家第一批低碳工业园区试点。 2014年,全省淘汰落后产能728.5万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二五”24%的工业节能目标。
玻璃工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