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沙河市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取得长足进步。平板玻璃成为全国最大的生产销售基地,炭黑区域产能位居全国第一。该市被工信部确定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抓引导,推进工业高效发展。编制了《沙河市玻璃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沙河市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划》等多个产业发展规划,为转型发展提供明确思路和努力方向。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玻璃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等专件,切实加大对项目结构的调控力度。成立了项目审查小组,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不符合发展规划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准建设。
抓提升,推进工业创新发展。鼓励企业大力实施科技创新,着力建设一批优质高端项目。截至目前,6个项目填补国内、省内空白,20多个项目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龙星化工公司被省工信厅确定为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此外,加强与清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助推产业转型发展。特别是投资1亿多元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建成了河北沙河玻璃技术研究院,搭建了技术研发、质量检测等综合服务平台,有效解决单个企业研发能力弱、技术落后等问题,有力地推动了玻璃产业上档升级。
抓调整,推进工业绿色发展。一方面,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强力淘汰落后产能。其中,“十一五”期间,拆除关停落后玻璃生产线202条,淘汰落后玻璃产能4742万重量箱,占全国“十一五”计划淘汰落后产能的158%。“十二五”以来,坚持力度不减、措施更强。目前,已淘汰56条玻璃生产线,淘汰落后产能3817万重量箱,今年,在计划淘汰610万重量箱玻璃的基础上,又按照上级要求,追加淘汰300万重量箱玻璃。通过大力淘汰落后,累计盘活土地6000余亩,为优质企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空间。另一方面,突出把发展玻璃深加工作为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作为提升产品附加值的重要举措。目前,玻璃产品结构明显改善,玻璃产品由过去单一的建筑玻璃向多元化、深加工、高附加值转变,应用领域向光伏、卫浴、装饰、幕墙等方面拓展。
抓融合,推进工业阔步发展。积极督促企业围绕生产过程、产品研发、企业管理等重点环节,大力推广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系统集成,促进生产过程智能化、生产装备数字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目前,全市大型工业企业均安装了工艺流程的智能化管控设备,加强了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精确检测。其中,共组织13家企业申报了国家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示范项目,累计获得中央中央财政补助资金4940万元。同时,迎新、大光明等47家玻璃企业建立了网络营销平台,形成玻璃销售网络信息化、多态化发展格局。2013年,沙河通过电子商务形式销售的玻璃达1500万重量箱,占到玻璃总销量的18%,玻璃产业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8亿元。
抓帮扶,推进工业加速发展。 “十二五”以来,累计为102家企业争取上级技改、淘汰、节能等各类奖补资金5.5亿元,为30余家玻璃企业争取信贷资金40亿元,为130余家企业提供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贷款12亿元。同时,为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去年投资220余万元,建设了工信部批准立项的玻璃产业集群窗口服务平台项目,完善了企业和专家两个信息数据库,收录企业1200余家,各类专家60余位,并成功与省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抓平台,推动工业聚集发展。坚持把园区作为推进企业聚集发展的重要平台,不断加快建设步伐,着力提升园区档次水平。目前,园区建成区面积达18平方公里,拥有玻璃企业400余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52亿元,财政收入15.5亿元,被确定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目前正在抓紧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同时,为加快转型发展、绿色跨越,谋划建设了湡达科技孵化园、湡久新材料产业园、“清华——心神”科技谷、新型金属材料、微晶新材料5个产值超百亿的新兴产业基地,玻璃深加工、新型墙体材料2个产值超百亿的传统产业基地,力争三年新增产值500亿元,五年新增产值1000亿元,实现再造两个新沙河的目标。
玻璃工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