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显示将于今年6月完全终止LCD面板生产。韩国三星显示(SDC)与液晶行业之间的故事似乎终于要迎来“大结局”。
近日,据业界消息,三星显示将于2022年6月完全终止LCD面板生产,较原定计划推后了一年半,但也比此前的最新退出计划提前了半年。关于退出液晶市场的时间表,三星显示此前已经做过数次修改。对于三星显示战略性退出LCD行业,业内人士分析称,中国面板厂商在填补缺口的同时,需要相应调整下一代显示技术的布局,而三星电子与中国面板厂的议价能力将削弱。
退出计划“一拖再拖”
三星显示打算全面出清LCD液晶产能,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2019年有消息传出,三星显示考虑暂停韩国一条LCD生产线。当时,三星显示在一份声明中给出的解释是:“由于供应过剩和盈利能力的恶化,三星显示一直在调整产量和设备运营。”三星显示发言人还暗示,三星显示的竞争对手LG Display将其一条LCD生产线改为了OLED生产线,这或许也会是三星显示接下来要走的路。
2020年4月,三星显示正式宣布计划完全退出LCD面板市场,并在2020年年底前停止所有LCD的生产。原因是过去几年里,全球大尺寸液晶面板市场经历了衰退期,致使三星显示的LCD业务出现了重大亏损。
业内人士分析,三星显示彻底退出LCD是一次“战略撤退”,意味着中国大陆将占据LCD市场主导,同时也给中国面板厂商在下一代显示技术的布局上提出了新要求。
进入2020年下半年,全球面板市场开始迎来新拐点。从2020年6月起,一场历时最长的液晶面板涨价周期开启,直至2021年7月才结束,前后持续了13个月之久。这次面板涨价周期的特征十分显著——周期最长、涨幅最大、全尺寸普涨、尺寸分化明显。在此背景下,三星显示的LCD退出计划按下了暂停键。
2021年5月,时任三星显示副会长的崔俊森(Choi Joo-sun)在发给员工的一封电子邮件中表示,该公司正在考虑将大尺寸LCD面板的生产延长到2022年年底。但如今看来,这一计划将在今年6月份提前完成。
关于“大势已定”的LCD退出计划,三星显示为何多次进行变更?
奥维睿沃高级研究经理荣超平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三星显示原本计划在2020年完全退出韩国境内的产线,但在疫情等因素催化下,电视需求出现爆发式增长,电视面板持续供不应求,带动面板价格暴涨,韩系面板厂借此机会实现扭亏为盈,因此也延缓了关厂的步伐。
“2021年下半年开始面板供需关系开始出现反转,面板价格加速下探,目前降价趋势仍在持续当中,韩系面板厂再次面临亏损,因此三星显示计划供应完与三星电子协议中约定数量的电视面板以后,在2022年6月完全关闭最后的产能。”荣超平告诉记者。
对整体市场影响不大
三星与LCD之间的“缘分”已有近40年的历史。
资料显示,三星从1984 年就开始跟踪LCD液晶技术, 但直至1991 年才正式成立了面板事业部,并于当年建成了第一条试生产线。液晶行业具有重资产、强周期的特征,而当年的三星显示通过在行业陷入衰退时不惜重金投注进行扩产,逐步发展壮大。到1998年,三星显示超越日本夏普,成为全球最大的面板企业。
但之后在液晶领域发生的故事,令三星既熟悉又惊讶。中国液晶面板厂商凭借成本竞争力、新投产线生产效率以及产业链配套优势逐步赶超韩国厂商。随着中国面板厂商在LCD领域市场份额上升,三星显示面临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同时叠加需求下降以及供应过剩的长期影响,最终使得三星显示等韩国厂商加速往高端产品结构性转型,以此来获取更多利润。
在退出液晶市场以后,三星显示将把产业重心转移到QD-OLED上面。2019年10月,三星显示宣布投资13.2万亿韩元(约合704亿人民币)建设QD-OLED生产线,加快大尺寸面板的转型步伐。目前,QD-OLED面板已经量产出货,后续三星显示将继续加大对新技术的投资。
据了解,三星显示于2016年和2021年分别关闭了一条大尺寸 LCD 面板7代生产线。其中,第一座工厂已转为OLED面板6代生产线,而第二座工厂也正在进行类似转换。此外,2021年上半年,三星显示将其在中国华东地区的 8.5代 LCD 生产线出售给了华星光电,剩下的L8-1和L8-2成为其仅有的LCD面板工厂。目前,三星显示已将L8-1改建为QD-OLED生产线;虽然未来L8-2的用途还未决定,但很可能被改造成一条OLED面板8代生产线。
那么,三星显示退出液晶市场后,对行业所产生的影响有多大?
荣超平告诉记者,2021年三星显示电视面板出货量占市场份额不到3%,因此三星显示 2022年6月完全退出,对整体市场影响不大。从供应链角度来看,三星显示目前只供应三星电子,三星显示LCD的退出在短期内会影响到三星电子的面板需求,但是三星电子会将采购需求转向其他面板厂,因此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也不会再引起轩然大波。
CINNOResearch高级分析师刘雨实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三星和LGD关闭的液晶产线和设备,一是用于转产改造,其中一部分会转化为其他技术的产能;二是整体或拆分出售,被其他厂商购得,重新投入生产。因此关停的产线产能不会完全消失,退出产能将基本被中国大陆新增产能填补。
据了解,目前,京东方、华星光电、惠科等中国大陆面板厂商的产能还在扩张,因此三星显示减少的产能可以被这些企业填补上。近日,三星电子公布的最新文件显示,2021年其旗下消费性电子产品事业部的前三大面板供应商分别为京东方、华星光电及友达光电,其中京东方首次加入到三星电子的主要供应商行列。
显示面板十字路口,谁能跑赢周期性?
显示面板十字路口,谁能跑赢周期性?2020年初,领跑LCD面板多年的韩企LG Display、三星显示相继传出将停止LCD生产,消息一出引发热议。
LCD即液晶显示器,其下游应用最典型产品当属液晶电视。从电视屏幕发展进程看,在黑白电视、CRT电视后,液晶电视打败等离子电视成为主流。LCD技术的获胜,也代表着在显示领域真空电子技术被半导体技术彻底替代,LCD未来的发展也受半导体领域基本规律影响。
现如今,从电视、手机、电脑,到车载显示器等终端均离不开屏幕,其中LCD仍是最广泛的选择。
韩企关停LCD实则有自己的打算。一方面,LCD周期性特点导致厂商收益不稳定,2019年,持续的下行周期造成三星、LGD等面板企业LCD业务亏损。另一方面,国内厂商在LCD高世代产线的不断投入,造成韩企先发优势剩余红利不多。韩企不会放弃显示面板领域,而是投入到有着更明显优势的OLED等技术上。
对于国内面板厂商来说,这是一个整合LCD市场的好时机。2021年下半年开始,液晶面板价格持续下降,国内厂商投产热情不减。据奥维睿沃数据,2022年2月面板价格继续下行,其中65”-75”面板降幅最大达8美金。在面板价格下降阶段,面板供应持续宽松,面板厂仍然维持着高稼动率。
资深产业经济专家梁振鹏告诉36氪,“华星光电,京东方不断投资新厂房,以填补韩国三星、LGD缩减产能产生的缺口。目前液晶电视机的市场总体上还是在增长,所以LCD总体产能增加的并不是太多。”
在LCD市场格局逐渐趋于稳定时,显示面板行业新的战事已经开始,OLED进入争夺期,Mini LED等新显示技术也走入正轨。
液晶面板困于周期性
据京东方A发布的2021年度业绩,2021年其营收2194.42亿元,同比增长61.89%;归母净利润258.26亿元,同比增长412.86%。
对于业绩大涨,京东方A主要归功于2021年上半年半导体显示行业延续史上最长的景气周期。尽管第三季度行业产品价格出现结构性回调,但全年行业整体景气度较去年相对较高。
受疫情影响,2020年彩电等电子产品需求激增,面板自2020年6月开启了连续13个月的涨价,面板企业纷纷提高面板供应。
TCL科技在2021年业绩预告中披露,大尺寸面板业务t1、t2和t6保持满销满产,t7按计划量产等。此前传出停止LCD面板生产的韩企LGD和三星显示也宣布延缓停产计划。
2021Q2面板涨价结束,显示面板企业的股价在二级市场也快速回落。不过,面板企业凭借这轮涨价潮在2021年赚到了超越以往一年的利润,如京东方2021年取得的净利润接近过去8年净利总和;TCL科技半导体显示业务净利润也较2020年增长约340%。
这也反映出面板企业的一个特征:“周期性”。面板周期性体现为市场对新产品需求增加,造成供不应求,引发企业投资;新投资带来的产能迅速扩大,供大于求,价格下跌造成产业衰退;价格下跌导致需求扩大,再次出现供不应求,如此循环往复。
在景气周期,面板企业业绩上涨;而在衰退期对面板企业才是真正的考验。
上一轮下行周期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至2019年,由于新增产能的不断入市,LCD面板价格出现大幅下跌,海外龙头企业如三星、LGD的LCD业务持续亏损;国内面板企业也艰难为生,以A股面板龙头京东方为例,2019年其净利润同比下降44.15%,扣非净亏损达到11.67亿元。
回顾LCD发展历程,衰退期也是新人登上牌桌的最好机会。面板是高度标准化的产品,主要差异是尺寸。因此面板行业呈现出清晰的“高世代打击低世代”逻辑。后来者不惜在衰退期投入资金,以对前人弯道超车。
韩国面板厂超越昔日霸主日本,就是在衰退期中砸钱大规模扩产,而后开始了在LCD的领跑。在面板领域新老掌权者交替过程中,中国台湾借机登上了牌桌。
中国大陆面板的发展则是一部烧钱史。显示面板一度是中国第四大进口商品,彼时每年面板的进口额达到了500亿美元。向外流出的巨额费用与对显示面板日益增长的需求,国内如何生产出属于自己的面板成了当务之急。
面对技术封锁,2000年后京东方等国内企业通过收购现有外资产线是迈入LCD领域。但面板属于典型重资产行业,每条产线具有高投入、延迟回报特点,光仅靠企业自身发展速度缓慢。2005年开始,一系列扶持面板企业的政策出台。
有了政策扶持,大陆面板企业有了底气,一条条高世代产线建立,对外国面板厂商造成不小威胁。但同时出现面板企业被吐槽靠政府补贴,如出现净利润与扣非净利润差距较大的情况。
以京东方为例,2020年-2018年,京东方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分别为23.32亿元、26.41亿元、20.74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50.36亿元、19.19亿元、34.35亿元;同期扣非净利润分别为26.7亿元、-11.67亿元、15.18亿元。
降速的追赶者
2020年LGD、三星显示相继传来停止LCD面板生产消息,转而重点投入OLED 产线。在两大韩国面板厂此举动下,OLED将取代LCD呼声愈发剧烈。
OLED与LCD显示方式不同,无需背光灯,具有自发光的特性,也被认为是LCD最大的对手。但来势汹汹的OLED并未给面板行业造成预想的冲击力。
以大尺寸面板主要产品电视为例,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电视机出货在2.1亿台左右,据Omdia显示,2021年全球OLED电视市场出货量为650万台。其预测2022年OLED电视将占整个电视市场的12.7%。
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告诉36氪,尽管OLED在显示水平等方面优于LCD,但OLED柔性显示的本质属性到现在为止仍未充分发挥出来。“总体看,OLED产品形态还是缺乏显著变化,和LED的视觉差异不太明显。另一方面,液晶电视显像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与OLED电视差异在缩小而不是在拉大,很容易造成消费者对OLED和LCD的差异化感知不明显。”刘步尘称。
在制造成本上,据招商银行研究报告,大尺寸的OLED和等离子面板相近,但OLED面板的生产线建设成本比等离子面板高出了近一个数量级。
由于OLED制作难度随着尺寸增大而提高,加之上游制造大尺寸OLED面板企业太少,目前LGD霸占主要市场。这也造成OLED大尺寸面板领域缺乏竞争,导致电视整机价格居高不下。据Omdia估计,2021年,55英寸4K LCD面板与OLED电视面板的差价为2.9倍。
大尺寸OLED面板的制造技术上也并未成熟,目前,大尺寸OLED制造工艺主要分为蒸镀式和印刷式。
LGD采用蒸镀式OLED制造工艺,但蒸镀式制造面板的有一个非常大的弱点,成品率低。在蒸镀式制造工艺良率迟迟无法提升时,国产厂商正在积极研发印刷式。
TCL科技董事长李东生在接受采访时曾透露,喷墨印刷的制程技术,是直接印刷在基板上,拥有材料利用率高、大面积、低成本和柔性化等优势,是未来显示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较于家电厂商对OLED屏幕的谨慎,手机厂商对OLED屏幕的态度则更为积极。OLED柔性特征在智能手机上体现的也更为明显,比如时下广受热议的折叠屏手机。
在OLED众多下游手机厂商中,苹果是不容忽视的大客户,2017年苹果首次为其旗舰iPhone X机型采用OLED屏,又有消息传出苹果将扩大OLED 面板采购量。
据报道,为获得苹果iPhone13订单,京东方曾成立专门生产苹果零部件的工厂。
双方多次被传合作,2021年传闻坐实,Wit Display首席分析师林芝曾对21世纪资本研究院证实,京东方OLED屏幕进入苹果iPhone供应链。据京东方2021年业绩报告,其12月单月柔性OLED出货量首次突破千万级。
国内“面板一哥”费尽周折得以进入果链,而三星显示早已是苹果OLED屏幕供应商。“韩国的三星显示在做高端的OLED手机显示屏,国产OLED手机屏幕与之相比在功能、技术稳定性等方面要差一些。”梁振鹏告诉36氪。
反映在市占率上,七成市场掌握在三星显示一家手中。根据CINNO Research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市场AMOLED智能手机面板出货约6.68亿片,其中,三星显示AMOLED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约4.8亿片,市场份额72.3%。
不过,越来越多手机品牌选择国产OLED面板。华为、小米、OPPO、荣耀等都开始选择国产OLED作为自己部分高端产品的供应商。